结肠炎和结肠癌有什么区别
结肠炎和结肠癌的区别包括定义与本质、临床表现、发病原因等。
1.定义与本质
结肠炎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结肠炎症性病变,主要是结肠黏膜层出现炎症,通常可由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生物因素,以及变态反应、理化因子等非生物因素引起。
结肠癌是常见的发生于结肠部位的消化道恶性肿瘤,起源于结肠黏膜上皮细胞,是细胞发生癌变后异常增殖的结果。
2.临床表现
结肠炎症状具有多样性和反复性,常见症状有腹痛,多为隐痛或绞痛,部位多在左下腹或小腹;腹泻,程度轻重不一,轻者每日34次,重者数十次,可为糊状便、稀水便或黏液脓血便;还可能伴有里急后重感,即有便意但排便不畅。部分患者有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少数患者可能出现发热、乏力、消瘦等全身症状。儿童患结肠炎可能因腹泻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影响生长发育;老年人可能因基础疾病较多,症状更为复杂,恢复也相对较慢。有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酗酒、过度劳累的人群,症状可能更易发作且加重。
结肠癌早期多无明显症状,中晚期才会出现较为明显的表现。排便习惯改变是常见症状,可出现便秘、腹泻,或两者交替出现;便血,血液多与大便混合,颜色较暗;腹部肿块,质地较硬,形状不规则;肠梗阻症状,表现为腹痛、腹胀、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等。全身症状可能有贫血、消瘦、乏力、低热等。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对症状感知可能不敏感,发现时病情可能相对较晚;有家族性息肉病等病史的人群,患结肠癌的风险高,症状可能更早出现且更严重。
3.发病原因不同
结肠炎生物因素方面,细菌如大肠杆菌、痢疾杆菌感染可引发炎症;病毒如轮状病毒感染也可能累及结肠。非生物因素中,过敏体质人群接触过敏原后可能引发变态反应性结肠炎;长期服用抗生素导致肠道菌群失调,也易诱发结肠炎。生活方式上,长期精神紧张、焦虑、压力过大,以及饮食不规律、长期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等,都可能增加患结肠炎的风险。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更易因感染引发结肠炎;老年人肠道功能衰退,也更容易患病。
结肠癌遗传因素是重要原因之一,有结肠癌家族史的人群发病风险明显升高。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饮食,运动量少,肥胖等都是危险因素。肠道的一些慢性病变,如结肠息肉、溃疡性结肠炎等,也可能逐渐发展为结肠癌。年龄越大,患结肠癌的几率越高;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