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红热继发紫癜由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发且与免疫反应相关,皮肤有瘀点瘀斑等紫癜表现可伴猩红热症状,通过病史采集及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需抗感染与对症支持,儿童用药谨慎且要监测病情,有基础疾病人群需综合评估基础疾病调整治疗方案。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猩红热继发紫癜是由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发猩红热后出现的紫癜表现,发病机制与免疫反应相关。链球菌感染后,机体产生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于血管壁,引发血管炎症反应,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红细胞渗出形成紫癜。
二、临床表现
1.皮肤紫癜表现:皮肤出现瘀点、瘀斑等紫癜样改变,多分布于下肢等部位,与猩红热的发热、咽峡炎、草莓舌等典型表现可先后或同时出现。
2.伴随猩红热症状:常有发热(多为高热)、咽痛明显、咽部及扁桃体充血肿胀伴脓性分泌物等。
三、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有猩红热病史,近期有链球菌感染相关表现。
2.实验室检查:咽拭子培养可检出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凝血功能一般无异常,可排除其他凝血异常性紫癜。
四、治疗原则
1.抗感染治疗:选用青霉素等敏感抗生素控制链球菌感染,抗感染是关键治疗措施。
2.对症支持:患者需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减少紫癜加重风险,同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紫癜范围、全身症状等。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群体:儿童为猩红热高发人群,用药需格外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基础上的抗感染治疗,避免低龄儿童自行用药,密切监测体温及皮肤紫癜变化,及时就医调整治疗。
2.有基础疾病人群:如患者合并心、肝、肾等基础疾病,抗感染及对症治疗时需综合评估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治疗安全有效,兼顾基础疾病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