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石症是内耳耳石脱落后头位变化刺激半规管毛细胞致短暂眩晕的常见内耳病,内耳椭圆囊和球囊耳石正常可感头位变化传信号,发病因耳石脱落后头位变动刺激毛细胞致前庭冲动失衡,临床表现为与头位变化相关突发短暂眩晕及变位试验诱特征性眼震,诊断靠变位试验,人群相关因素有老年人因退行性变发病率较高、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异、长期头部外伤等增风险、有梅尼埃病等病史发生率高,儿童复位需谨慎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老年人复位要密切关注身体状况防相关风险。
一、定义
耳石症又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因内耳耳石脱落后进入半规管,当头位变化时刺激半规管毛细胞,引发短暂眩晕的常见内耳疾病。
二、解剖基础
内耳的椭圆囊和球囊内存在耳石结构,耳石由碳酸钙结晶组成,正常时附着于耳石膜上,可感受头部位置变化并传递信号至中枢。
三、发病机制
耳石脱落后进入半规管,当头位变动时,耳石随内淋巴流动刺激半规管毛细胞,导致前庭传入神经冲动失衡,从而引发眩晕。
四、临床表现
1.眩晕:多为突然出现,与头位变化相关,持续时间通常不超过1分钟。
2.眼震:变位试验时可诱发特征性眼震。
五、诊断方法
主要依靠变位试验,如Dix-Hallpike试验、Roll试验等,通过诱发典型眩晕和眼震来确诊。
六、人群相关因素
年龄:老年人因内耳退行性变等因素,发病率相对较高。
性别:男女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
生活方式:长期头部外伤、耳部手术等可增加耳石症发病风险。
病史:有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等病史的人群,耳石症发生率较高。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需避免不当复位操作,复位时应谨慎,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防止因操作不当导致不适或损伤。
老年人:复位过程中需密切关注其身体状况,确保安全,因老年人可能存在其他基础疾病,需预防复位相关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