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口疮主要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可通过母婴传播和接触传播,婴幼儿、长期使用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免疫功能低下、佩戴假牙人群易感染,口腔局部环境改变也可促使其发生,如口腔卫生差、唾液分泌减少等。
一、鹅口疮的病原体及传播途径
鹅口疮主要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白色念珠菌是一种常见的条件致病性真菌。它可通过以下途径传播:一是母婴传播,母亲阴道有念珠菌感染时,婴儿出生通过产道可被感染;二是接触传播,与念珠菌感染者共用餐具、毛巾等物品,或者接触被污染的医疗器具等都可能感染。
二、宿主易感染的因素
(一)婴幼儿群体
婴幼儿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口腔局部的免疫防御功能较弱。比如新生儿的口腔黏膜娇嫩,屏障功能不完善,容易受到白色念珠菌的侵袭。而且婴幼儿若有吸吮手指等不良习惯,会增加口腔与念珠菌接触的机会。
(二)长期使用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的人群
长期使用抗生素会破坏口腔内正常的菌群平衡,使得念珠菌过度增殖。例如,一些患有细菌感染性疾病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的患者,口腔内原本的有益菌群被抑制,白色念珠菌就容易大量繁殖引发鹅口疮。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会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也会为白色念珠菌的生长提供有利条件。
(三)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
像艾滋病患者、接受化疗的肿瘤患者等,由于自身免疫功能受损,对念珠菌的抵抗力下降,更容易患上鹅口疮。例如艾滋病患者,其免疫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机体无法有效抵御白色念珠菌的感染,从而导致鹅口疮的发生概率大幅增加。
(四)佩戴假牙的人群
假牙佩戴不合适或者清洁不彻底时,容易在假牙与口腔黏膜之间形成温暖、潮湿的环境,有利于白色念珠菌的定植和生长,进而引发鹅口疮。
三、局部口腔环境因素
口腔局部的环境改变也可能促使鹅口疮的发生。例如口腔卫生状况差,食物残渣在口腔内残留,为白色念珠菌提供了营养物质,有利于其生长繁殖。另外,患有口干症等导致唾液分泌减少的情况,唾液对口腔的清洁、抑菌作用减弱,也容易引发鹅口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