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松动分生理性与病理性,生理性有儿童乳牙替换期及女性妊娠期的正常松动;病理性包括牙周炎按松动程度经基础治疗、夹板固定或拔除,外伤视情况固定或拔除,根尖周病经治疗或拔除;特殊人群中儿童需区分病生理性松动且治疗要安抚轻柔,老年人牙齿松动多与牙周炎等相关,处理前评估全身健康,无法保留的牙拔除后依情况选修复方式。
一、生理性牙齿松动情况及处理
1.乳牙替换期牙齿松动:儿童6~12岁处于乳牙替换阶段,乳牙牙根生理性吸收致松动属正常现象,无需拔除,待恒牙萌出可自行脱落。
2.妊娠期牙齿松动:女性妊娠期因激素水平变化,可出现牙龈充血、轻度松动,分娩后激素水平恢复,松动多可改善,通常无需拔除。
二、病理性牙齿松动情况及处理
1.牙周炎导致的牙齿松动:菌斑、牙石长期刺激引发牙周组织炎症,牙槽骨吸收致牙齿松动。按松动程度分:Ⅰ度松动(松动幅度<1mm),经牙周基础治疗(龈上洁治、龈下刮治等)可控制炎症,部分松动可缓解;Ⅱ度松动(松动幅度1~2mm),基础治疗后可尝试牙周夹板固定保留牙齿;Ⅲ度松动(松动幅度>2mm)且无法经治疗保留者建议拔除。
2.外伤导致的牙齿松动:牙齿受外力撞击后松动,轻度外伤松动者让患牙休息、避免咀嚼硬物观察恢复;松动明显伴牙折等情况,需视具体情况固定或拔除,如严重根折牙齿多无法保留需拔除。
3.根尖周病引起的牙齿松动:牙髓感染扩散致根尖周炎症引发牙齿松动,经根管治疗控制根尖周炎症后,部分松动牙齿可恢复稳固;若炎症严重致牙槽骨广泛吸收,牙齿松动严重则需拔除。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需区分乳牙替换期生理性松动与病理性松动,病理性松动如外伤或感染致松动,需及时就医,儿童配合度低,治疗时应注重安抚与轻柔操作。
2.老年人:牙齿松动多与牙周炎、全身疾病(如糖尿病等)相关,处理前需评估全身健康状况,控制基础疾病后行相应治疗,无法保留的牙齿拔除后需综合口腔条件与全身状况选择合适修复方式(如种植牙、活动义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