龋齿形成包含菌斑形成阶段致龋菌借唾液糖蛋白黏附牙齿表面形成菌斑,儿童因清洁弱、成年人卫生维护不佳易致菌斑堆积,产酸阶段菌斑中细菌利用碳水化合物发酵产酸使pH降至5.5以下启动牙齿硬组织脱矿,长期高糖等增产酸风险,脱矿阶段酸性破坏羟基磷灰石致矿物质流失累及牙釉质等,儿童矿化低、成年人牙釉质发育不良易脱矿,龋损进展阶段脱矿持续扩展形成龋洞,正畸人群清洁难、唾液分泌减少人群会加速龋损发展。
一、菌斑形成阶段
口腔内存在多种细菌,其中变形链球菌等致龋菌会借助唾液中的糖蛋白黏附于牙齿表面,逐渐形成菌斑生物膜。这是龋齿发生的起始环节,菌斑为后续细菌代谢提供了微环境基础。不同人群中,儿童因口腔清洁能力相对较弱,若未能及时清洁牙齿,菌斑更容易快速堆积;成年人若口腔卫生维护不佳,也会导致菌斑持续存在。
二、产酸阶段
菌斑中的细菌利用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尤其以蔗糖为主)进行发酵代谢,产生酸性物质。这些酸性物质会使牙齿表面局部的pH值降低,一般当pH值降至5.5以下时,就会启动牙齿硬组织的脱矿过程。例如,长期摄入高糖食物或频繁饮用含糖饮料的人群,会为细菌产酸提供充足底物,增加产酸风险。
三、脱矿阶段
牙齿硬组织主要由羟基磷灰石构成,酸性环境会破坏羟基磷灰石的结构,使其中的钙、磷等矿物质溶解流失,发生脱矿。此阶段若未及时干预,脱矿会持续进展,首先累及牙釉质,若进一步深入则会影响牙本质。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牙齿矿化程度相对较低,牙釉质更易受酸性物质侵蚀;成年人若存在牙釉质发育不良等情况,也会增加脱矿的易感性。
四、龋损进展阶段
随着脱矿持续且再矿化机制无法及时修复,龋损逐渐向牙齿深层扩展。初期可能仅表现为牙釉质表面的白垩色改变,随后病变深入牙本质,会出现色泽改变、质地变软等情况,最终形成龋洞。对于有正畸矫治器佩戴的人群,牙齿清洁难度增大,龋损进展可能更为迅速;患有系统性疾病导致唾液分泌减少的人群,唾液的缓冲和再矿化功能减弱,也会加速龋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