龋齿是多种因素引起的牙齿硬组织破坏性疾病,非有虫子蛀蚀,致龋菌黏附形成牙菌斑分解糖类产酸腐蚀牙齿硬组织致龋,儿童、成年人、老年人患龋特点及影响因素不同,预防需保持口腔卫生、控糖、定期检查,发现龋齿要及时就医治疗。
致龋菌的作用机制
变形链球菌等致龋菌可以黏附在牙齿表面,形成生物膜(牙菌斑)。当进食后,口腔中的糖类物质被致龋菌分解代谢,产生酸性物质,酸性物质会使牙齿局部的pH值降低。牙齿硬组织中的羟基磷灰石等成分在酸性环境下会发生溶解,长期如此,牙齿硬组织不断被破坏,就会逐渐形成龋洞。例如,有研究表明,在含有高糖食物摄入的人群中,由于致龋菌更容易利用糖类产酸破坏牙齿,其患龋齿的概率相对较高。
不同人群龋齿的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
儿童:儿童的口腔卫生习惯往往较差,而且喜欢吃甜食,比如糖果、巧克力等。儿童的牙齿矿化程度相对较低,更容易受到致龋菌的侵蚀。家长如果没有帮助儿童做好口腔清洁,儿童患龋齿的风险会大大增加。例如,一些幼儿在睡前进食含糖食物后没有及时刷牙,牙齿表面的糖渍容易被致龋菌利用产酸,从而引发龋齿。
成年人:成年人如果口腔卫生维护不佳,比如刷牙不彻底、刷牙时间不足等,也容易导致牙菌斑堆积,增加患龋齿的可能性。此外,一些成年人可能存在唾液分泌减少的情况,唾液具有缓冲酸性、清洁口腔等作用,唾液分泌减少会使口腔的自洁能力下降,进而容易引发龋齿。例如,一些患有干燥综合征的成年人,由于唾液分泌明显减少,患龋齿的概率比正常人高很多。
老年人:老年人的牙齿可能存在磨损、牙龈退缩等情况,牙齿的解剖结构发生改变,更容易使食物残渣残留,增加致龋菌滋生的机会。同时,老年人的口腔卫生状况可能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差,自身的咀嚼功能下降也可能影响口腔清洁效果,从而容易患龋齿。
预防龋齿需要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如每天早晚正确刷牙、使用牙线等;控制含糖食物的摄入;定期进行口腔检查等。一旦发现龋齿,应及时就医进行治疗,避免龋齿进一步发展对牙齿健康造成更严重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