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鼻症是因鼻腔黏膜、鼻甲组织被过度切除或破坏引发的医源性并发症,发病机制是手术致鼻腔通气失衡引发病理改变,临床表现有鼻腔局部及全身精神心理症状,病因主要是鼻腔手术操作不当,诊断结合手术病史、典型症状及鼻腔检查见鼻甲缩小等,治疗包括对症治疗与手术干预,特殊人群中儿童应尽量避免不必要鼻腔手术、女性术前需沟通术后要支持、有既往鼻腔手术史者需留意不适及时就医。
一、定义
空鼻症是因鼻腔黏膜、鼻甲组织等结构被过度切除或破坏,导致鼻腔出现异常通气及一系列不适症状的医源性并发症。
二、发病机制
正常鼻腔具有调节气流、加温加湿空气等功能,当因手术(如下鼻甲部分切除术、鼻腔肿瘤切除术等)过度切除鼻甲组织或破坏鼻腔正常结构后,鼻腔通气功能失衡,出现异常通气状态,进而引发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及临床症状。
三、临床表现
1.鼻腔局部症状:患者常感鼻腔干燥、鼻塞(但实际是鼻腔通气过度导致的不适)、鼻腔及咽部有烧灼感,部分患者可出现嗅觉减退或丧失。
2.全身及精神心理症状:可能伴有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问题,因长期鼻腔不适影响生活质量而产生情绪障碍。
四、病因
主要源于鼻腔手术操作不当,如下鼻甲部分切除术时切除组织过多、鼻腔肿瘤切除术破坏鼻腔正常结构等,导致鼻腔黏膜及鼻甲组织过度缺失。
五、诊断
需结合患者手术病史、典型症状及鼻腔检查。鼻腔检查可见鼻甲缩小、鼻腔宽敞等特征性表现,以此明确诊断。
六、治疗
1.对症治疗:使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以保持鼻腔湿润,可使用润滑鼻腔的药物缓解干燥等不适;对于伴有精神心理症状者,可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等对症处理。
2.手术干预:严重空鼻症患者可能需考虑手术重建鼻腔结构,但手术存在一定风险,需谨慎评估后实施。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因其鼻腔结构更为脆弱,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鼻腔手术,若必须手术,需充分权衡手术利弊,术后密切监测鼻腔恢复情况。
女性患者:手术前需充分与患者沟通手术风险,关注其心理状态,术后加强心理支持及鼻腔护理指导。
有既往鼻腔手术史人群:需密切留意自身鼻腔不适症状,若出现异常(如鼻腔干燥、通气异常等)应及时就医,以便早期发现并干预空鼻症相关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