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药物干预包括声治疗(含掩蔽疗法、音乐疗法)、认知行为疗法及生活方式调整(避85分贝以上噪音、规律作息、放松训练),药物治疗有改善内耳循环药物和神经营养药物,儿童优先非药物干预,老年用药需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及肝肾功能并在生活方式调整上循序渐进。
一、非药物干预措施
1.声治疗:包括掩蔽疗法,通过专业设备产生与耳鸣频率相近的外界声音来掩盖耳鸣,多项临床研究显示,长期使用掩蔽疗法可帮助患者适应耳鸣,降低耳鸣对日常生活的干扰;此外,还有音乐疗法,让患者聆听特定频率和节奏的音乐,部分研究表明其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耳鸣带来的不适,改善心理状态。
2.认知行为疗法(CBT):由专业心理医生实施,通过引导患者改变对耳鸣的负面认知和应对行为,缓解因耳鸣产生的焦虑、抑郁等情绪。研究证实,CBT可有效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耳鸣相关的心理负担。
3.生活方式调整:需避免长期处于85分贝以上的噪音环境,防止耳鸣加重;保持规律作息,保证7~8小时充足睡眠,熬夜可能会影响内耳神经的修复;可适当进行放松训练,如冥想、瑜伽等,有助于缓解身体和心理的紧张状态,间接减轻耳鸣带来的困扰。
二、药物治疗
1.改善内耳循环药物:常见有某些血管扩张剂,可增加内耳血液供应,改善内耳微循环,为听神经提供更充足的营养和氧供,但儿童患者应谨慎使用,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对于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使用时需综合权衡对基础疾病的影响。
2.神经营养药物:例如甲钴胺,能营养听神经,促进神经的修复和再生。但老年人使用时要关注其肝肾功能情况,因为药物代谢可能受影响,需密切监测不良反应。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应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手段,如声治疗中的合适掩蔽方案、生活方式调整等,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因为儿童的身体机能尚未完全发育,药物不良反应风险相对较高。
2.老年患者:在药物治疗时需格外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及肝肾功能影响。例如使用改善内耳循环药物或神经营养药物时,要评估其肝肾功能状态,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并密切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同时,生活方式调整方面要更注重循序渐进,结合老年人的身体特点进行合理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