龋齿形成涉及细菌因素中变形链球菌等致龋菌利用食物糖类产酸致牙齿硬组织脱矿,食物中糖类停留被致龋菌利用产酸增脱矿风险,宿主方面牙齿结构矿化程度及唾液状况影响易感性,时间上是慢性过程,儿童因口腔卫生等问题、老人因牙龈萎缩等、女性生理期等特殊时期、有不良生活方式及龋齿病史人群易患龋齿。
一、细菌因素
口腔中的变形链球菌、乳酸杆菌等致龋菌是龋齿形成的关键微生物因素。这些细菌能利用食物中的糖类进行代谢产酸,例如变形链球菌分解蔗糖可产生乳酸等酸性物质,长期的酸性环境会使牙齿硬组织中的矿物质逐渐溶解,即发生脱矿,这是龋齿形成的起始步骤。
二、食物因素
糖类是引发龋齿的重要食物相关因素。像蔗糖、葡萄糖等精制碳水化合物,若在口腔中停留时间过长,会被致龋菌利用产酸。例如经常大量食用糖果、蛋糕等高糖食品的个体,口腔内致龋菌可利用其中的糖类持续产酸,增加牙齿脱矿的风险,从而提高龋齿发生概率。
三、宿主因素
1.牙齿结构与矿化程度:牙齿本身的结构和矿化程度影响龋齿易感性。牙釉质发育不良的人群,牙釉质厚度或矿化质量不佳,对酸的抵抗能力较弱,更易发生龋齿;而牙釉质正常且矿化良好的个体相对不易受致龋菌产酸的影响。
2.唾液因素:唾液具有清洁口腔、缓冲酸碱、抑制细菌等多种作用。唾液分泌量不足或唾液成分异常的人群,如患有舍格伦综合征的患者,其口腔自洁能力下降,缓冲酸碱的能力减弱,细菌更易在口腔内滋生产酸,进而促进龋齿形成。
四、时间因素
龋齿的形成是一个慢性过程,需要一定时间让致龋菌持续产酸作用于牙齿。若不能及时清除口腔内的食物残渣和细菌,随着时间推移,牙齿硬组织的脱矿不断加重,当脱矿程度超过牙齿自身的再矿化能力时,就会逐渐形成肉眼可见的龋齿病变。
不同人群中,儿童由于口腔卫生习惯相对较差、牙齿矿化程度不完善等原因,龋齿发生率较高,例如幼儿若睡前喝奶后未及时清洁口腔,奶中的糖分易被细菌利用产酸侵蚀牙齿;老年人由于牙龈萎缩、牙齿磨耗等,牙本质暴露,也易发生龋齿;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口腔环境,增加龋齿发生风险;有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等人群,口腔环境不佳,会促进龋齿形成;有龋齿病史的人群,再次患龋齿的几率相对更高,需更注重口腔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