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紫癜肾病的因素包括感染因素(细菌、病毒、寄生虫感染可诱发)、免疫因素(IgA介导免疫复合物沉积肾小球系膜区致炎症损伤出现肾病表现)、遗传因素(基因多态性与易感性相关)、其他因素(环境中接触过敏原或药物、生活方式中劳累等影响免疫,儿童、女性、有病史者更易发病)。
一、感染因素
1.细菌感染:β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是常见诱因,如咽炎、扁桃体炎等,相关研究表明约50%的过敏性紫癜肾病患者发病前有链球菌感染史,链球菌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参与发病过程。
2.病毒感染:麻疹病毒、风疹病毒、EB病毒等感染也可引发机体免疫反应,进而可能导致过敏性紫癜肾病,病毒感染后机体免疫调节失衡,促使异常免疫复合物形成。
3.寄生虫感染:蛔虫等寄生虫感染也与过敏性紫癜肾病发病相关,寄生虫代谢产物或虫体抗原可作为致敏原,激活机体免疫系统引发免疫损伤。
二、免疫因素
机体存在异常免疫反应,IgA介导的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系膜区是关键环节。当抗原进入机体后,刺激B淋巴细胞产生大量IgA,形成IgA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系膜区后激活补体系统,导致炎症细胞浸润,释放炎症介质,损伤肾小球滤过膜,引起肾脏病理改变,出现蛋白尿、血尿等肾病相关表现。
三、遗传因素
研究发现遗传基因多态性与过敏性紫癜肾病易感性相关,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因等特定基因位点的变异可能影响个体对致病因素的易感性。例如,某些HLA基因型的个体可能更易发生免疫调节异常,从而增加患过敏性紫癜肾病的风险,但具体遗传模式及相关基因的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四、其他因素
1.环境因素:接触过敏原(如花粉、尘螨、某些食物等)或药物(如抗生素、解热镇痛药等)可诱发机体免疫反应,启动过敏性紫癜的发生进程,进而可能发展为肾病。
2.生活方式:长期劳累、免疫力低下等生活方式因素会影响机体免疫状态,增加患病风险。例如,长期熬夜、缺乏运动的人群,免疫功能相对较弱,更易受感染及其他诱因影响而发病。
3.特殊人群特点
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对感染等外界因素的抵御能力较弱,相对更易因感染等诱因引发过敏性紫癜并进展为肾病。
女性:生理期等特殊时期免疫状态可能波动,接触相关诱因时更易诱发免疫反应,增加发病几率。
有过敏性紫癜病史者:再次接触相似诱因时,机体免疫记忆可能再次被激活,导致病情复发并更易进展为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