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牙龋齿是儿童口腔常见慢性疾病,由细菌等多种因素致乳牙硬组织进行性破坏,病因有致龋菌产酸、含糖食物频繁摄入、乳牙矿化低等自身特点及接触致龋因素时间长,初期牙齿现白垩色斑块,进展期形成龋洞伴酸甜痛等,危害包括影响咀嚼及致邻牙龋坏等局部问题和引发根尖周炎症等全身危害,预防要口腔清洁、控含糖食物、定期检查,低龄儿童需家长协助清洁并关注牙齿异常及时就医。
一、定义
乳牙龋齿是儿童口腔常见的慢性疾病,指乳牙硬组织(牙釉质、牙本质和牙骨质)在细菌等多种因素作用下发生的进行性破坏,表现为牙齿颜色、形态和质地的改变。
二、病因
1.细菌因素:变形链球菌、乳酸杆菌等致龋菌在口腔内繁殖,利用食物中的糖类产酸,酸长期作用于乳牙硬组织,使牙齿脱矿,逐渐形成龋齿。
2.食物因素:含糖食物(如糖果、甜饮料等)频繁摄入,易被致龋菌利用产酸,增加龋齿发生风险。
3.宿主因素:乳牙矿化程度相对较低,且乳牙牙颈部明显缩窄,窝沟点隙多,易滞留食物残渣,利于细菌定植和产酸。
4.时间因素:牙齿与致龋因素接触时间较长时,更易发生龋齿,儿童乳牙萌出后若未及时清洁,龋齿易逐渐发展。
三、临床表现
1.初期表现:牙齿表面出现白垩色斑块,无明显自觉症状,易被忽视。
2.进展期表现:病变继续发展形成龋洞,进食酸甜食物时可出现疼痛,若龋洞累及牙髓,可引发剧烈疼痛,影响儿童咀嚼和进食。
四、危害
1.局部危害:影响乳牙正常咀嚼功能,导致儿童对食物咀嚼不充分,进而影响营养吸收;还可能波及相邻牙齿,造成邻牙龋坏,破坏乳牙列的完整性。
2.全身危害:严重的乳牙龋齿可引起根尖周炎症,炎症可能扩散至全身,影响儿童生长发育;长期慢性感染还可能成为病灶,引发全身性疾病。
五、预防措施
1.口腔清洁:家长应帮助低龄儿童每天早晚刷牙,使用儿童专用软毛牙刷和含氟牙膏,饭后可使用清水或淡盐水漱口,清除口腔内食物残渣。
2.控制含糖食物摄入:减少儿童食用糖果、甜饮料等含糖食品的频率和量,进食后及时清洁口腔。
3.定期口腔检查:建议儿童每6个月进行一次口腔检查,早期发现龋齿并及时处理,避免病情加重。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低龄儿童自我口腔清洁能力有限,家长需承担起协助清洁的责任,耐心教导儿童正确的口腔卫生习惯。同时,要关注儿童牙齿发育情况,若发现乳牙颜色、形态异常,应及时带儿童就医,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以预防为主,早期干预乳牙龋齿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