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渣鼻是累及面部中央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有红斑丘疹脓疱等表现与毛囊蠕形螨等因素相关局部用抗炎药物等治疗;脂溢性皮炎是皮脂溢出部位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有红斑油腻鳞屑等表现与马拉色菌等因素相关局部用激素等药物治疗,两者发病部位和皮损特点有别,儿童孕妇老年人患相关疾病时需谨慎选择药物注意相关事项。
一、酒渣鼻
1.定义:酒渣鼻是一种主要累及面部中央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以红斑、丘疹、脓疱、毛细血管扩张为主要临床表现。
2.临床表现:好发于中青年,女性略多但男性病情常较重。初期为暂时性红斑,随病情进展出现丘疹、脓疱,后期可出现鼻赘等改变。
3.发病机制:可能与毛囊蠕形螨感染、局部血管舒缩功能失调、遗传、神经调节、微生物感染等因素相关,皮脂分泌增多可能是重要诱因之一。
4.治疗原则:局部可使用甲硝唑凝胶等抗炎药物,系统可选用四环素类等抗生素,严重鼻赘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二、脂溢性皮炎
1.定义:脂溢性皮炎是发生于皮脂溢出部位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表现为红斑基础上的油腻性鳞屑或痂皮,伴不同程度瘙痒。
2.临床表现:好发于头皮、面部、胸背等皮脂溢出部位,头皮损害可表现为鳞屑性红斑,面部多有红斑、油腻性脱屑,胸背部可见红斑丘疹等。
3.发病机制:与马拉色菌等微生物定植、皮脂分泌增多、免疫炎症反应、表皮屏障功能受损等有关,遗传易感性及个体的神经精神因素等也有影响。
4.治疗原则:局部可外用糖皮质激素药膏、抗真菌药物等,系统可补充B族维生素等,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避免过度清洁及刺激。
三、酒渣鼻与脂溢性皮炎的鉴别诊断
1.发病部位:酒渣鼻主要累及面部中央,如鼻、两颊、眉间、颏部等;脂溢性皮炎除面部外,头皮、胸背等皮脂溢出部位也常受累。
2.皮损特点:酒渣鼻以红斑、丘疹、脓疱、毛细血管扩张为主,后期可出现鼻赘;脂溢性皮炎为红斑基础上的油腻性鳞屑或痂皮,瘙痒相对明显。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患酒渣鼻或脂溢性皮炎相对少见,若发生需谨慎选择药物,优先考虑温和、刺激性小的治疗方法,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发育的药物,密切观察皮肤反应及病情变化。
2.孕妇:孕妇患相关疾病时,用药需谨慎评估,应在医生指导下权衡药物对胎儿的风险与治疗收益,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如局部外用相对安全的药物等。
3.老年人:老年人皮肤屏障功能减弱,治疗时需注意药物的刺激性,选择温和且有效的治疗措施,同时关注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如合并糖尿病等,需综合管理皮肤病变与基础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