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真菌中耳炎是真菌侵袭中耳致的炎症,病因包括长期用抗生素致菌群失衡、婴儿免疫功能未熟易被真菌感染、耳部局部环境利于真菌定植,临床表现有耳痛、分泌物增多及听力下降等,诊断靠耳内镜检查和分泌物真菌培养,治疗用抗真菌药遵儿科安全用药原则,预防需合理用抗生素、保持耳部清洁干燥,特殊人群要护理轻柔、及时就医及关注用药反应遵儿科特殊要求。
一、定义
婴儿真菌中耳炎是由真菌侵袭中耳部位引发的炎症性疾病,真菌在婴儿中耳局部环境(如长期使用抗生素后菌群失衡、免疫功能相对低下等因素作用下)滋生繁殖,导致中耳黏膜及周围组织出现炎症反应。
二、病因
1.长期使用抗生素:婴儿若因其他疾病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可破坏耳部原有的正常菌群平衡,为真菌滋生创造条件,常见于反复呼吸道感染等需频繁使用抗生素的情况。
2.免疫功能因素:婴儿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抵抗力相对较弱,对真菌的抵御能力较差,容易遭受真菌感染。
3.耳部局部环境:婴儿耳部解剖结构特点及耳部卫生情况等因素,若耳部进水、长期处于潮湿环境等,利于真菌在中耳内定植生长。
三、临床表现
1.耳部症状:婴儿可能出现耳痛表现(因婴儿无法准确表述,可能表现为哭闹、抓耳等),耳内分泌物增多,分泌物性状多为黏稠、呈白色或黄色霉样改变。
2.听力相关表现:炎症若影响中耳传音结构,可能导致婴儿听力下降,表现为对声音反应不敏感等。
四、诊断
1.耳内镜检查:通过耳内镜观察中耳黏膜情况,可见中耳黏膜充血、有异常分泌物附着等表现。
2.分泌物真菌培养:采集中耳分泌物进行真菌培养,若培养出致病真菌可明确诊断,这是确诊婴儿真菌中耳炎的重要依据。
五、治疗
主要采用抗真菌药物治疗,但需遵循儿科安全用药原则,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基础上选择合适抗真菌药物,避免低龄儿童不合理用药风险。
六、预防
1.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婴儿不必要的广谱抗生素使用,严格遵医嘱用药,减少因抗生素使用导致菌群失调引发真菌中耳炎的风险。
2.保持耳部清洁干燥:日常护理中注意避免婴儿耳部进水,洗澡、洗头后可轻柔擦拭外耳道,保持耳部局部环境干燥,降低真菌滋生概率。
七、特殊人群(婴儿)注意事项
婴儿皮肤娇嫩、器官功能发育不完善,在护理耳部时要格外轻柔,防止损伤耳部黏膜。若发现婴儿有耳痛、抓耳、分泌物异常等表现,需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同时,密切关注婴儿使用药物后的反应,由于婴儿对药物代谢等能力与成人不同,若出现异常应立即咨询医生,严格遵循儿科用药的特殊要求,确保婴儿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