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眼是由沙眼衣原体感染所致的慢性传染性结膜角膜炎,病因是沙眼衣原体感染,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临床表现分急性期和慢性期,有相应症状及可能引发并发症;诊断靠裂隙灯检查和实验室检查;预防要注意个人卫生、公共场所防护、早期发现治疗;治疗用抗衣原体药物,有并发症需手术,儿童治疗要安全规范。
一、病因
主要是沙眼衣原体感染引起,沙眼衣原体常侵犯结膜和角膜,通过直接接触或污染物间接接触传播,比如与患者共用毛巾、手帕等物品易感染。在卫生条件差、居住拥挤的地区,沙眼的发病率相对较高。儿童由于卫生习惯较差等因素,也较易感染沙眼。
二、临床表现
1.急性期:患者可出现眼睛异物感、畏光、流泪、较多黏液或黏液脓性分泌物等症状。睑结膜充血明显,乳头增生,上下穹窿部结膜布满滤泡。
2.慢性期:急性期症状缓解后,炎症逐渐进入慢性期,此时结膜肥厚、乳头及滤泡增生,还可出现瘢痕。如果病情反复发作,可引起睑内翻、倒睫、角膜混浊等并发症,严重影响视力甚至导致失明。不同年龄段人群感染沙眼后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儿童感染后如果及时治疗,相对成人恢复可能较快,但如果不重视,也可能发展为严重并发症。
三、诊断方法
1.裂隙灯检查:通过裂隙灯可以观察结膜和角膜的具体病变情况,如是否有滤泡、瘢痕、血管翳等表现。
2.实验室检查:可通过结膜刮片查找衣原体包涵体,或者进行衣原体核酸检测等,以明确是否存在沙眼衣原体感染。对于有相关症状且怀疑沙眼的患者,需进行这些检查来确诊。
四、预防措施
1.注意个人卫生: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不用手揉眼睛,个人的毛巾、手帕等物品要专人专用并定期清洗消毒。在卫生条件较差的环境中,更要特别注意防止接触感染源。儿童由于自我卫生管理能力较弱,家长要帮助其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
2.公共场所注意防护:在公共浴池、游泳池等场所,要避免直接接触可能被污染的水源等,减少感染沙眼衣原体的机会。
3.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一旦发现有疑似沙眼的症状,如眼睛不适、分泌物增多等,要及时就医诊断治疗,避免疾病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儿童患者,早期治疗可以有效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五、治疗原则
主要是使用抗衣原体药物治疗,如局部可使用抗生素眼药水,像红霉素眼膏、四环素眼膏等。但治疗需遵循规范疗程,并且要注意预防并发症。对于出现睑内翻、倒睫等并发症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来矫正。儿童患者在治疗时要特别注意药物的选择和使用的安全性,优先选择对儿童相对安全且有效的治疗方法,密切关注治疗过程中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