龋齿是多种因素协同致牙体硬组织进行性破坏的疾病,病因有细菌利用碳水化合物产酸溶解无机物、长期高糖食物提供底物、牙齿自身形态结构等影响及慢性过程,临床表现初期有白垩色斑块无明显症状或遇冷热轻微不适,进展期有龋洞及遇刺激疼痛等,不同人群中儿童因卫生差等发生率高,成年人因维护不佳等易患,老年人因牙齿磨损等风险增,预防要保持良好口腔卫生、减少高糖食物摄入、定期口腔检查。
龋齿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协同作用引起的牙体硬组织进行性破坏的疾病。病因机制1.细菌因素:口腔中的变形链球菌、乳酸杆菌等致龋菌是关键。这些细菌可利用口腔内的碳水化合物(如蔗糖等)发酵产酸,酸能逐渐溶解牙齿硬组织中的无机物(主要是羟基磷灰石),破坏牙齿的矿物质结构。2.食物因素:长期摄入高糖食物,如糖果、蛋糕等,会使口腔内碳水化合物增多,为致龋菌提供充足底物进行发酵产酸,增加龋齿发生风险。3.宿主因素:牙齿的形态、结构、矿化程度等影响龋齿易感性。例如,牙齿排列不整齐、窝沟较深的牙齿,食物残渣易滞留,更易发生龋齿;牙齿矿化程度低的个体,对酸的抵抗力较弱,也更容易患龋齿。4.时间因素:龋齿的形成是一个慢性过程,致龋菌持续作用于牙齿表面一定时间后,才会逐步导致牙齿硬组织脱矿、有机质破坏,最终形成龋洞。临床表现1.初期表现:牙齿表面可出现白垩色斑块,此时牙齿硬组织虽已开始脱矿,但尚无明显龋洞形成,患者可能无明显自觉症状,或仅在遇冷、热刺激时有轻微不适。2.进展期表现:随着病情发展,龋坏部位颜色逐渐变黑,形成龋洞,龋洞内容易滞留食物残渣。当遇到冷、热、酸、甜等刺激时,会出现疼痛不适,刺激去除后疼痛可缓解。若龋坏进一步累及牙髓,可出现自发痛、夜间痛等牙髓炎症状。不同人群特点1.儿童:儿童口腔卫生习惯相对较差,且牙齿矿化程度不够,加之喜欢吃甜食,所以龋齿发生率较高。例如,学龄前儿童若不注意口腔清洁,很容易发生乳牙龋齿。2.成年人:若口腔卫生维护不佳,如刷牙不彻底、使用牙线不规范等,也易患龋齿。此外,一些成年人长期有不良饮食习惯,如频繁饮用含糖饮料等,也会增加龋齿风险。3.老年人:老年人牙齿可能存在磨损、牙龈退缩等情况,牙缝增宽,食物残渣易嵌塞,且唾液分泌减少,口腔自洁能力下降,从而使龋齿发生风险增加。预防要点保持良好口腔卫生是关键,包括每天早晚正确刷牙(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3分钟)、使用牙线或牙缝刷清洁牙缝;减少高糖食物摄入,控制零食和饮料的食用频率;定期进行口腔检查,一般建议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口腔健康检查,以便早期发现龋齿并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