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性耳鸣是无外界相应声源或刺激时患者主观感耳内或颅内有声且发病涉内耳等病变或功能异常,可能病因有噪声暴露、内耳缺血、感染、药物中毒、遗传,诊断靠病史采集、耳部及听力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治疗分非药物的声治疗、认知行为疗法和药物的改善循环、神经营养药物,特殊人群儿童需警惕耳毒性药物等,孕期用药慎评风险,老年需综合基础病选治疗手段。
一、神经性耳鸣的定义
神经性耳鸣是指在无外界相应声源或刺激存在时,患者主观上感觉耳内或颅内有声音的一种主观症状,其发病涉及内耳、听神经及中枢听觉通路的病变或功能异常。
二、可能病因
1.噪声暴露:长期处于高强度噪声环境中,可损伤内耳毛细胞等结构,引发神经性耳鸣。
2.内耳缺血:如血管痉挛、狭窄等导致内耳血液供应不足,影响听觉相关结构功能。
3.感染:某些病毒感染(如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等)可能累及听觉系统引发耳鸣。
4.药物中毒:部分耳毒性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可损害听神经,诱发耳鸣。
5.遗传因素:某些遗传性内耳疾病可能与神经性耳鸣的发生相关。
三、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耳鸣出现的时间、频率、响度、伴随症状(如听力下降、眩晕等)及相关病史(噪声暴露史、用药史、家族史等)。
2.耳部检查:包括耳镜检查观察外耳道、鼓膜等结构有无异常。
3.听力学检查:
纯音测听:评估听力损失的程度和类型。
听性脑干反应(ABR):检测听神经及脑干听觉通路功能。
4.影像学检查:如颞骨CT、磁共振成像(MRI)等,以排除颅内占位性病变等器质性病因。
四、治疗方式
(一)非药物干预
1.声治疗
耳鸣掩蔽疗法:利用特定的声音装置产生与耳鸣频率相近的掩蔽声,掩盖耳鸣信号,缓解症状。
音乐疗法:通过聆听特定音乐调整患者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减轻耳鸣带来的困扰。
2.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改变对耳鸣的负面认知和应对方式,降低耳鸣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二)药物干预
可使用改善内耳循环药物(如银杏叶制剂)、神经营养药物(如甲钴胺)等,但具体药物使用需依据循证医学依据,遵循个体化原则,避免滥用耳毒性药物。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需特别警惕耳毒性药物的使用,避免接触高强度噪声环境,若出现耳鸣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
2.孕期女性:用药需谨慎评估风险,尽可能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非必要情况下避免使用可能影响胎儿的药物。
3.老年患者: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治疗时需综合考虑整体健康状况,在控制基础疾病的同时,选择对其他脏器功能影响较小的治疗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