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念珠菌病常见假膜型、萎缩型、红斑型、增生型等临床症状,假膜型好发于特定人群且病损有伪膜可擦去;萎缩型与义齿佩戴、长期用广谱抗生素等有关;红斑型多见于女性义齿佩戴者及长期用抗生素等人群;增生型常发于特定人群且病损为不易擦去的白色斑块有恶变潜在风险
假膜型念珠菌病:好发于新生儿、婴儿,也可见于长期使用抗生素、激素的患者等。病损部位覆盖有白色或灰白色的伪膜,伪膜可擦去,留下充血的黏膜面。新生儿多表现为“鹅口疮”,患儿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的色白如雪的柔软小斑点,不久即可融合成白色或蓝白色丝绒状斑片,并可继续扩大蔓延,严重者可波及咽喉、食管、气管、肺等部位,影响进食和呼吸。对于新生儿患者,由于其口腔黏膜娇嫩,假膜容易脱落造成感染扩散,需特别关注其喂养情况及口腔卫生;而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老年患者,也可能出现此类表现,因其自身免疫力低下,念珠菌易大量繁殖。
萎缩型念珠菌病:可发生于不同年龄人群。损害部位常在上颌义齿腭侧面接触之腭、龈黏膜,表现为黏膜呈亮红色水肿,或有黄白色的条索状或斑点状假膜。义齿性口炎多见于佩戴全口义齿的患者,由于义齿下的唾液环境改变,温度、湿度适宜念珠菌生长繁殖,且义齿的压迫等因素导致局部血液循环改变,更易引发感染。对于佩戴义齿的患者,若不注意义齿的清洁和口腔卫生,就容易出现此类症状,需要定期清洁义齿并保持口腔清洁。另外,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的患者,由于口腔内正常菌群被抑制,念珠菌过度增殖,也可发生萎缩型念珠菌病,这类患者多有长期使用抗生素的病史,需关注其用药史对口腔菌群的影响。
红斑型念珠菌病:多见于女性佩戴义齿者,损害部位常在上颌义齿腭侧面接触之腭、龈黏膜,表现为黏膜呈亮红色水肿,或有黄白色的条索状或斑点状假膜。此外,还有急性红斑型念珠菌病,多与长期应用抗生素、激素等有关,患者口腔黏膜出现急性充血糜烂,伴有味觉异常或丧失等症状。对于女性患者,佩戴义齿期间若口腔卫生维护不佳,更容易出现红斑型念珠菌病相关表现;而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其自身免疫功能受损,发生急性红斑型念珠菌病的风险增加,需要密切观察口腔黏膜状况。
增生型念珠菌病:常发生在有义齿性口炎长期不愈的患者、免疫功能低下者等。病损表现为口腔黏膜出现白色斑块,不易被擦去,病理检查可见上皮增生,有时可伴有上皮异常增生,有恶变的潜在风险。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如艾滋病患者,更容易出现增生型念珠菌病,且病情往往较为顽固,需要综合评估患者的整体免疫状态来进行治疗和监测;对于长期佩戴义齿且义齿性口炎未得到有效控制的老年患者,也需警惕增生型念珠菌病的发生,定期进行口腔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