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念珠菌病是什么病
口腔念珠菌病是由念珠菌属真菌引起的口腔黏膜感染性疾病,病因包括念珠菌种类及易感因素如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临床表现有急性假膜型、急性萎缩型、慢性增殖型、慢性萎缩型等,诊断靠临床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治疗以抗真菌为主,预防需保持口腔清洁、合理用药、清洁义齿、治疗全身性疾病提高免疫力。
一、病因
1.念珠菌种类:主要的病原菌是白色念珠菌,此外还有热带念珠菌、克柔念珠菌等。正常人体口腔中可存在念珠菌,但一般不致病,当宿主抵抗力下降等情况时,念珠菌大量繁殖引发疾病。
2.易感因素
年龄因素:婴幼儿因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且口腔卫生不易保持,易患口腔念珠菌病;老年人由于机体功能衰退,口腔黏膜防御能力下降,也较易发病。
生活方式:长期使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会破坏口腔正常菌群平衡,导致念珠菌过度生长;佩戴义齿、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也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病史因素:患有糖尿病、艾滋病等全身性疾病的患者,由于机体免疫力低下,口腔念珠菌病的发生率明显增高。
二、临床表现
1.急性假膜型念珠菌病(雪口病):多见于婴幼儿,好发于颊、舌、软腭及唇部。损害区黏膜充血,可见白色凝乳状斑点或斑片,可融合成大片,不易擦去,强行擦去后,可见溢血的糜烂面。
2.急性萎缩型念珠菌病:多由于长期使用抗生素等引起,表现为口腔黏膜充血、糜烂及舌背乳头萎缩,患者常感口干、味觉异常等。
3.慢性增殖型念珠菌病:好发于颊黏膜、舌背及腭部。病损处黏膜呈结节状或颗粒状增生,或为固着紧密的白色角质斑块,不易被擦掉。
4.慢性萎缩型念珠菌病(义齿性口炎):主要发生于佩戴义齿的患者,损害部位常在上颌义齿腭侧面接触之腭、龈黏膜,黏膜呈亮红色水肿,或有黄白色的条索状或斑点状假膜。
三、诊断
1.临床检查:医生通过观察口腔黏膜的病变表现,如白色斑块或假膜、黏膜充血等情况进行初步判断。
2.实验室检查:可采取病变部位的分泌物或脱落细胞进行涂片镜检,若发现念珠菌菌丝或孢子可协助诊断;必要时还可进行念珠菌培养及鉴定,以明确病原菌的种类。
四、治疗与预防
1.治疗:主要是抗真菌治疗,可使用抗真菌药物,如制霉菌素等,但具体药物的选择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由医生决定。
2.预防
保持口腔清洁卫生,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尤其是婴幼儿进食后可适当喂些温水清洁口腔。
合理使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等药物,需用时应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并注意观察口腔情况。
佩戴义齿的患者应注意义齿的清洁,定期取下义齿进行清洗消毒,保持义齿表面的清洁。
对于患有全身性疾病的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以提高机体免疫力,降低口腔念珠菌病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