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牙龈萎缩
牙龈萎缩是牙龈缘向牙根方向退缩致牙根部分暴露的口腔现象,病因有菌斑牙石积聚引发牙周病、长期用力横刷致牙齿颈部磨损及刺激牙龈、不良修复体长期刺激、年龄增长致生理性或加重萎缩、咬合创伤致牙龈受力异常,临床表现为牙龈边缘低于正常位置、牙根暴露、牙齿敏感等,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危害是易引发龋齿等,高危人群有牙周病病史者等,儿童需养成正确刷牙习惯,中老年要注重口腔卫生维护及假牙适配。
一、定义
牙龈萎缩是指牙龈缘位置向牙根方向退缩,致使牙根部分暴露的一种口腔现象。
二、病因
(一)牙周病因素
菌斑、牙石等长期积聚于牙龈边缘,刺激牙龈引发炎症,炎症长期存在会破坏牙龈组织及牙槽骨,进而导致牙龈退缩。例如,牙周炎患者若未得到有效控制,牙龈萎缩情况易逐渐加重。
(二)刷牙方法不当
长期采用用力横刷的刷牙方式,会使牙齿颈部受到机械性磨损,同时刺激牙龈,最终引发牙龈萎缩。青少年若存在不正确刷牙习惯,较易出现此情况。
(三)不良修复体影响
不合适的假牙(如活动义齿)等不良修复体,长期对牙龈产生刺激,可导致牙龈局部退缩。中老年人群若佩戴不合适假牙且未及时更换,易面临该风险。
(四)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增长,人体出现生理性牙龈萎缩,一般程度较轻,但也可能随年龄增加而逐渐明显,中老年人群相对更易发生。
(五)咬合创伤
不正常的咬合关系会使牙齿承受异常的咬合力,长期如此会导致牙龈受力异常,引发牙龈退缩。有咬合创伤情况的人群,牙龈萎缩风险升高。
三、临床表现
可见牙龈边缘位置低于正常生理位置,牙根部分暴露,可能出现牙齿敏感症状(遇冷热酸甜等刺激时产生不适),牙缝逐渐变大,牙齿外观上看似变长等表现。
四、分类
(一)生理性牙龈萎缩
由年龄增长等生理性因素导致,牙龈退缩程度较轻,一般不伴有明显的病理改变,是人体衰老在口腔的一种体现。
(二)病理性牙龈萎缩
由牙周病、不良刷牙习惯、不良修复体等病理性因素引起,牙龈退缩程度相对较重,常伴有牙龈炎症、牙齿敏感等其他异常表现。
五、危害
牙根暴露后,易引发龋齿(牙根部容易发生龋坏)、根面敏感等问题,同时影响口腔美观及正常的咀嚼等功能。
六、风险因素
有牙周病病史者、刷牙方式不正确者、佩戴不合适假牙者、中老年人群等为牙龈萎缩的高危人群。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需养成正确刷牙习惯,避免用力横刷,家长应监督并引导其采用科学刷牙方法,预防因不良刷牙习惯导致牙龈萎缩。
中老年:应注重口腔卫生维护,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及时处理牙周问题,同时关注假牙适配情况,若假牙不合适需及时调整或更换,以降低牙龈萎缩发生风险。
佩戴假牙人群:要定期检查假牙与口腔组织的适配性,保持口腔清洁,减少不良修复体对牙龈的长期刺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