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龋齿密切相关的真菌主要有白色念珠菌等,其通过产酸破坏牙体组织及构建生物膜促进持续破坏参与龋齿形成,儿童因口腔卫生差、摄入高糖等易受真菌影响,成年人有口腔卫生不良、长期用广谱抗生素或患系统性疾病等情况易出现真菌相关龋齿,预防需维护口腔卫生、控制饮食,特殊人群如糖尿病患者要控血糖、长期用抗生素者遵医嘱并监测口腔,儿童需家长监督其口腔卫生和饮食。
一、龋齿相关真菌的主要种类
与龋齿密切相关的真菌主要包括白色念珠菌等。白色念珠菌是口腔中常见的条件致病性真菌,在龋齿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此外,某些其他酵母样真菌也可能参与特定情况下的龋齿形成。
二、真菌参与龋齿发生的机制
1.产酸破坏牙体组织:白色念珠菌等真菌可分解口腔内的糖类物质,如葡萄糖等,代谢产生酸性产物(如乳酸),使口腔局部pH值显著降低,导致牙体硬组织中的羟基磷灰石等矿物质溶解,牙体硬组织结构被破坏,为龋齿形成奠定基础。例如,酸性环境持续作用下,牙釉质中的钙、磷等元素不断流失,牙体逐渐出现脱矿现象。
2.生物膜构建促进持续破坏:真菌能在牙面构建生物膜,生物膜为真菌提供相对稳定的微环境,利于其持续代谢产酸及其他破坏活动。同时,生物膜阻碍了口腔清洁对牙体的保护作用,使真菌对牙体的破坏作用持续进行,推动龋齿进展。
三、不同人群中真菌与龋齿的关联及特点
1.儿童群体:儿童口腔卫生习惯相对较差,如刷牙不彻底等,且唾液分泌量和成分与成人有别,口腔内环境易偏向利于白色念珠菌等真菌定植增殖。儿童常摄入高糖食物,为真菌产酸提供底物,加之牙齿处于发育阶段,真菌导致的牙体破坏对牙齿发育影响更为显著,儿童龋齿中真菌参与概率较高。
2.成年人群体:成年人若存在口腔卫生不良、长期服用广谱抗生素(可改变口腔菌群平衡)、患有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影响口腔局部免疫等)等情况,易出现真菌参与的龋齿。例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口腔内环境利于真菌生长,进而促进龋齿发生;长期服用广谱抗生素者口腔菌群平衡被打破,增加真菌滋生引发龋齿的风险。
四、预防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口腔卫生维护:保持良好刷牙习惯,每日早晚正确刷牙,可辅助使用含氟牙膏,氟化物有助于增强牙体硬组织抗酸能力,降低龋齿发生风险。
2.饮食控制:合理控制饮食,减少含糖食物及饮料摄入,尤其是儿童和糖尿病患者等特殊人群。儿童应避免过多食用糖果、甜饮料等;糖尿病患者需严格管理血糖,减少因高血糖环境利于真菌滋生而增加的龋齿风险。
3.特殊人群关怀: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水平,维持口腔内环境稳定;长期服用广谱抗生素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并注重口腔监测,一旦发现口腔真菌异常增殖倾向,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儿童作为特殊群体,家长应监督其口腔卫生及饮食,助力预防真菌相关龋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