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松动常见病因包括牙周组织疾病、外伤、根尖周病变,按松动程度轻度者若由牙周炎早期或轻度外伤等引起且经规范牙周治疗有望保留功能应尽量治疗保留,重度Ⅲ度时无保留价值建议拔除,儿童替牙期松动多为生理现象无需拔除恒牙视情况,老年人牙齿松动需综合全身状况与口腔局部情况权衡,可保留的松动牙牙周病行基础治疗或手术外伤用牙周夹板固定等治疗。
一、牙齿松动的常见病因及分类
牙齿松动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常见病因包括牙周组织疾病,如慢性牙周炎,初期表现为牙龈红肿、探诊出血,随着病程发展,牙槽骨逐渐吸收,牙齿支持组织丧失,进而出现不同程度的松动;外伤也是常见原因,如意外碰撞、咀嚼硬物等可导致牙齿急性松动;此外,根尖周病变,如根尖周炎,炎症刺激也可引发牙齿松动。按松动程度可分为Ⅰ度(松动幅度≤1mm)、Ⅱ度(松动幅度1~2mm且伴有唇舌向移位)、Ⅲ度(松动幅度>2mm且伴有垂直向及唇舌向多方向移位)。
二、分情况判断是否需拔除
1.轻度松动(Ⅰ~Ⅱ度):若由牙周炎早期或轻度外伤等引起,且通过规范的牙周治疗(如龈上洁治、龈下刮治、牙周夹板固定等)有望保留牙齿功能,应尽量采取治疗措施保留牙齿。例如,慢性牙周炎患者经系统牙周治疗后,部分松动牙齿可恢复一定稳固性;外伤导致的轻度松动牙齿,通过固定等处理后多可恢复正常功能。
2.重度松动(Ⅲ度):当牙齿松动度达Ⅲ度时,牙齿已无保留价值,继续保留可能会引发疼痛、感染扩散等问题,此时建议拔除。比如严重牙周炎导致牙槽骨大量吸收,牙齿Ⅲ度松动,保留已无法行使正常咀嚼功能,且易成为病灶感染源。
三、特殊人群牙齿松动的考量
1.儿童:处于替牙期的儿童出现牙齿松动多为正常生理现象,是乳牙牙根逐渐吸收导致的,无需拔除,应注意保持口腔卫生,等待乳牙自然脱落。而恒牙因外伤等导致的松动,则需根据松动程度及具体情况判断,若松动较轻可尝试固定等治疗,若松动严重且无法保留则需谨慎评估后决定是否拔除,同时要充分考虑儿童的配合度及后续恒牙萌出情况。
2.老年人:老年人群牙齿松动多与牙周病、全身健康状况等相关。若牙齿松动因严重牙周病且老年人全身状况较差(如伴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未良好控制等),拔除牙齿需充分评估手术风险,如可能增加心脑血管意外风险等,此时需综合全身健康状况与口腔局部情况权衡是否拔除;若牙齿松动不影响咀嚼且全身状况可耐受,尽量保留牙齿以维持咀嚼功能。
四、非拔除的治疗措施
对于可保留的松动牙齿,可采取相应治疗。牙周病导致的松动牙齿,首先进行牙周基础治疗,包括彻底清除牙菌斑、牙石等局部刺激因素,控制牙龈炎症;病情较重者可考虑牙周手术,如牙周翻瓣术等,以改善牙周组织状况,促进牙齿稳固;外伤导致的松动牙齿,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牙周夹板固定等方法,帮助牙齿恢复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