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鼻炎哮喘是累及上下呼吸道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具病理生理基础一致性,存在炎症反应协同及解剖结构关联,临床有鼻炎如鼻塞等和哮喘如喘息等表现,诊断靠病史采集及过敏原检测等辅助检查,治疗有避免过敏原、药物及联合治疗,特殊人群儿童、老年、女性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
过敏性鼻炎哮喘是一种累及上、下呼吸道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病理生理基础具有一致性,均以气道慢性炎症、高反应性为核心特征,上呼吸道(鼻黏膜)与下呼吸道(支气管)可同时或相继受到过敏原等因素刺激,引发相关症状。
二、发病机制
1.炎症反应协同性:两者存在共同的Th2型炎症反应机制,过敏原暴露后,鼻黏膜和支气管黏膜均会出现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以及白三烯、组胺等炎性介质释放,导致鼻黏膜炎症(如鼻塞、流涕、打喷嚏)和支气管炎症、气道高反应性(如喘息、咳嗽、气急)。
2.解剖结构关联:鼻与支气管通过鼻咽部相连,上呼吸道炎症产生的炎性介质及细胞因子可向下蔓延至下呼吸道,加重支气管炎症反应,反之,下呼吸道的炎症状态也可能影响上呼吸道。
三、临床特征
1.鼻炎表现:常见鼻塞、阵发性打喷嚏、大量流清涕、鼻痒等症状,症状可因过敏原接触而发作或加重。
2.哮喘表现:主要有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多在接触过敏原、冷空气、运动等诱因下发作,夜间或清晨症状常较明显。
四、诊断要点
1.病史采集:询问患者鼻炎与哮喘症状的发生、发展情况,有无过敏原暴露史(如花粉、尘螨、宠物毛发等)及家族过敏史。
2.辅助检查
过敏原检测:通过皮肤点刺试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等明确过敏原。
肺功能检查:评估气道通气功能及气道高反应性,如支气管激发试验等有助于哮喘的诊断。
鼻内镜检查:观察鼻黏膜炎症情况,如有无鼻黏膜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多等。
五、治疗原则
1.避免过敏原接触:明确过敏原后,应尽量减少或避免接触,如室内定期清洁、使用防螨寝具、花粉季节减少外出等。
2.药物治疗:常用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如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用于控制气道炎症)、白三烯调节剂(如孟鲁司特钠)、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等,需根据患者年龄、病情等选择合适药物。
3.联合治疗:对于同时患有过敏性鼻炎和哮喘的患者,常需采取上、下呼吸道联合治疗策略,以全面控制炎症。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过敏性鼻炎哮喘需尤其注重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环境控制等,药物选择需兼顾安全性,避免使用不适合低龄儿童的药物剂型或成分。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在治疗时需综合评估药物相互作用,谨慎选择药物,并密切观察用药后的反应。
3.女性患者:妊娠或哺乳期女性患过敏性鼻炎哮喘时,用药需权衡对自身及胎儿/婴儿的影响,优先选择对母婴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