龋齿是在细菌、饮食、宿主和时间多因素协同作用下牙齿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的疾病,病因有菌斑致龋菌产酸、含糖食物摄入多、牙齿及唾液影响、病变需时间,临床表现有色泽变白褐黑、形态现龋洞、质地变软及不同阶段症状,危害包括影响咀嚼、引发炎症等局部及全身疾病,预防需口腔卫生维护、控制饮食、定期检查及针对特殊人群防护。
一、定义
龋齿牙是在细菌、饮食、宿主和时间等多因素协同作用下,牙齿硬组织发生的慢性进行性破坏疾病,表现为牙齿硬组织无机物脱矿、有机物分解,最终形成龋洞。
二、病因
1.细菌因素:菌斑中的变形链球菌、乳酸杆菌等致龋菌是主要致病菌,它们能利用食物中的糖分产酸,酸长期作用于牙齿导致脱矿。
2.饮食因素:含糖食物和饮料摄入过多,会为致龋菌提供产酸底物,增加龋齿发生风险,如频繁食用糖果、蛋糕等。
3.宿主因素:牙齿的形态、结构、矿化程度以及唾液的量和成分等影响龋齿易感性,例如牙列不齐、唾液分泌少的人群更易患龋齿。
4.时间因素:龋齿的形成是一个慢性过程,细菌对牙齿的作用需要一定时间才能使牙齿硬组织出现明显破坏。
三、临床表现
1.色泽改变:早期牙齿表面出现白垩色斑块,随着病情发展,病变部位颜色逐渐加深,变为棕褐色或黑色。
2.形态改变:牙齿硬组织缺损,形成龋洞,龋洞形状不规则,初期较浅,后期可逐渐加深累及牙本质深层甚至牙髓。
3.质地改变:龋坏部位牙齿硬组织质地变软,用探针检查时有粗糙感或能探入龋洞。
4.症状表现:早期一般无明显症状,当龋洞累及牙本质深层时,进食冷热酸甜食物可出现敏感症状,若病变进一步累及牙髓,会出现自发痛、夜间痛等牙髓炎症状。
四、危害
1.局部危害:影响牙齿正常咀嚼功能,导致咀嚼效率降低;还可引发牙髓炎、根尖周炎等并发症,造成牙齿疼痛、牙龈肿胀等不适,严重时可能导致牙齿丧失。
2.全身危害:龋齿引起的慢性感染病灶可能成为病灶感染,影响全身健康,如引发心内膜炎、肾炎等全身性疾病。
五、预防措施
1.口腔卫生维护
刷牙:每天早晚使用含氟牙膏正确刷牙,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3分钟,采用巴氏刷牙法,确保牙齿各个面都能清洁到位。
漱口:饭后及时漱口,清除口腔内食物残渣。
2.饮食控制:减少含糖食物和饮料的摄入,尤其是避免频繁进食零食和饮用碳酸饮料。
3.定期口腔检查:儿童每6个月、成年人每1年至少进行一次口腔检查,以便早期发现龋齿并及时处理。
4.特殊人群防护
儿童:家长要帮助儿童养成良好口腔卫生习惯,可在适龄时进行窝沟封闭,预防窝沟龋。
孕妇:孕期注意口腔健康,因为孕期口腔问题可能影响自身健康及胎儿发育,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和清洁。
老年人:由于牙齿磨损、牙龈退缩等情况增多,更要注重口腔清洁,选择合适的口腔清洁工具,如软毛牙刷,并定期更换,同时增加口腔检查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