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涵盖阴阳五行学说阐释事物对立统一及脏腑联系病理、藏象学说研究脏腑等生理病理关系、经络学说系联人体各部调节脏腑,病因病机学说涉及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等病因及正邪相争、阴阳失调、气血失常等病机,且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人群应用有差异需综合运用指导诊疗。
一、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间任何事物都存在相互对立又统一的阴阳两个方面,如天地、上下、寒热等,且阴阳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中,通过阴阳的消长平衡维持人体生理状态。五行学说将自然界的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及其属性与人体脏腑等对应,五行间存在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与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关系,以此阐释人体脏腑组织间的联系及病理变化规律,指导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二、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研究人体脏腑(心、肝、脾、肺、肾等)、经络等组织结构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例如,心主血脉与神志,能推动血液运行并主宰精神活动;肺主气司呼吸,可调节气机并参与水液代谢;肝主疏泄,调节气机、情志及女子月经等;脾主运化,负责消化吸收与统摄血液;肾主藏精,关乎生长发育、生殖及水液代谢等。
三、经络学说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包括十二经脉(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奇经八脉(如任脉、督脉等)及十五络脉等。经络系统将人体各部联结成有机整体,通过经络的气血运行来调节脏腑功能,病理状态下经络可传递病邪,诊断时可通过经络穴位的异常反应判断脏腑病变,治疗上可通过针灸、推拿等调理经络气血。
四、病因病机学说
(一)病因
1.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热)外邪侵袭人体致病,如风邪常致感冒等表证,寒邪易引发疼痛、拘挛等症。2.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过度可损伤脏腑功能,如长期焦虑(思)易伤脾,大怒(怒)易伤肝等。3.其他病因:包括饮食不节、劳逸失度、外伤、虫兽所伤等。
(二)病机
1.正邪相争:正气(人体抗病康复能力)与邪气(致病因素)的斗争决定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正胜邪退则病愈,邪胜正衰则病情加重。2.阴阳失调:包括阴阳偏盛(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阴阳偏衰(阳虚则寒、阴虚则热)、阴阳互损等,如阳气虚衰可致阴寒内盛,出现畏寒肢冷等症。3.气血失常:气血不足可致脏腑功能减退,气血运行不畅可引发瘀血、气滞等病理变化,如气滞可致胁肋胀痛、月经不调等。
不同年龄人群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应用有差异,儿童脏腑娇嫩,在经络穴位调理等方面需遵循儿科特点;女性因生理周期等与脏腑功能相关,在藏象学说应用上有特殊考虑;生活方式不同会影响体质,进而与阴阳五行等理论关联;病史情况会影响病因病机的分析和诊断等,临床需综合各因素运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