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妊娠高血压
妊娠高血压是妊娠期间首次发生的高血压状况涵盖多种类型发病机制与胎盘浅着床等多种因素相关危险因素包括孕妇自身及妊娠相关等临床表现有血压升高蛋白尿等诊断主要依据血压测量及尿蛋白检测特殊人群需密切监测血压尿蛋白等并注意低盐饮食等生活方式。
一、定义
妊娠高血压是指在妊娠期间首次发生的高血压状况,具体表现为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通常于妊娠20周后出现,涵盖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子痫、慢性高血压并发子痫前期及妊娠合并慢性高血压等不同类型。
二、分类及特点
1.妊娠期高血压:妊娠20周后出现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产后12周内血压恢复正常,一般无蛋白尿等其他严重表现。
2.子痫前期:在妊娠期高血压基础上,伴有蛋白尿(24小时尿蛋白定量≥0.3g或尿蛋白/肌酐比值≥0.3,或随机尿蛋白阳性),病情严重时可出现头痛、眼花等自觉症状。
3.子痫:在子痫前期基础上发生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释的抽搐,是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中最为严重的阶段。
4.慢性高血压并发子痫前期:既往有慢性高血压的孕妇,在妊娠后出现子痫前期的表现,病情相对复杂。
5.妊娠合并慢性高血压:妊娠前已确诊为高血压,或妊娠20周前发现血压升高并持续到产后12周以后。
三、发病机制
目前认为其发病机制与胎盘浅着床、氧化应激、血管内皮损伤、遗传因素、免疫调节异常等多种因素相关。胎盘滋养细胞侵入子宫螺旋小动脉不足,导致子宫胎盘灌注不足,进而引发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引起血压升高及其他相关表现。
四、危险因素
1.孕妇自身因素:初产妇、多胎妊娠、肥胖(体重指数≥30kg/㎡)、有高血压家族史、既往有子痫前期病史等人群患病风险较高。
2.妊娠相关因素:双胎或多胎妊娠、葡萄胎等妊娠情况也可能增加发病几率。
五、临床表现
1.血压升高: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且血压呈波动性升高。
2.蛋白尿:可表现为尿中出现蛋白,通过24小时尿蛋白定量或尿蛋白/肌酐比值等检测可明确。
3.其他表现:病情严重时可出现头痛、视物模糊、上腹部不适、抽搐等症状,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危及母儿生命。
六、诊断标准
主要依据血压测量结果及尿蛋白检测等。首次产检时需测量血压并检查尿蛋白,后续定期产检中持续监测血压变化及尿蛋白情况。一般通过多次非同日测量血压,结合尿蛋白等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诊断,并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进行分级评估。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孕妇需密切监测血压、尿蛋白、胎儿生长发育等情况,定期进行产前检查。生活方式上建议采取低盐饮食,每日盐摄入量控制在6g以下,同时适当进行轻体力活动,如散步等,但需避免过度劳累。若出现头痛、眼花、腹痛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以便早期发现病情变化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保障母儿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