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炎和牙龈癌的区别
牙龈炎与牙龈癌在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病理检查、治疗及预后方面存在区别,牙龈炎由牙菌斑等局部刺激因素引起,表现为牙龈红肿出血等,治疗预后好;牙龈癌病因不明,有溃疡肿块等表现,需综合治疗,预后与分期等相关,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且不良生活方式需改变。
一、病因方面
牙龈炎:主要由牙菌斑、牙结石等局部刺激因素引起,口腔卫生不良是常见诱因,菌斑中的细菌长期堆积,不断刺激牙龈组织,引发炎症反应,一般与遗传因素关系不大,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病,生活中不注重口腔清洁、长期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患病风险。
牙龈癌: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长期的慢性刺激有关,如残根、残冠、不合适的假牙等长期摩擦牙龈,另外,病毒感染(如人乳头瘤病毒等)、遗传易感性也可能在其发病中起一定作用,多见于40-60岁的中老年人,男性发病率相对略高,不良生活方式如大量吸烟、酗酒等会增加患牙龈癌的风险。
二、临床表现方面
牙龈炎:主要表现为牙龈的红肿、出血,刷牙或咬硬物时易出血,牙龈颜色呈鲜红或暗红色,质地松软,一般无疼痛(急性坏死性溃疡性牙龈炎除外,此类会有疼痛等症状),牙龈外形可能有轻度肿胀,但一般不会出现溃疡、肿物等情况,病变范围局限于牙龈组织,不侵犯周围深层组织。
牙龈癌:早期多表现为溃疡型,开始为溃疡状,以后肿瘤向周围侵犯,可出现牙龈肿块,质地较硬,易出血,随着病情进展,可侵犯牙槽骨、颌骨等,导致牙齿松动、疼痛,肿瘤侵犯周围组织还可能出现面部肿胀、开口困难等症状,病变范围超出牙龈本身,可累及周围组织。
三、影像学及病理检查方面
牙龈炎:影像学检查一般无明显骨质破坏等情况,病理检查可见牙龈组织有炎症细胞浸润,主要是淋巴细胞、浆细胞等炎症细胞,上皮一般无明显异常增生等情况。
牙龈癌:影像学检查如X线、CT、MRI等可发现颌骨有骨质破坏等情况,病理检查可明确肿瘤细胞的形态、类型等,可见癌细胞呈浸润性生长,与周围正常组织界限不清。
四、治疗及预后方面
牙龈炎:治疗主要是通过口腔清洁治疗,如洗牙去除牙菌斑、牙结石等局部刺激因素,配合使用抗菌消炎的漱口液等,一般预后良好,只要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可有效控制病情,不易复发。
牙龈癌: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根据病情可能需要配合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预后与肿瘤的分期、病理类型等密切相关,早期牙龈癌经过积极治疗预后相对较好,中晚期预后则较差,且容易复发和转移。特殊人群方面,儿童一般较少患牙龈癌,若儿童出现牙龈异常情况多考虑牙龈炎等其他良性疾病;对于老年患者,要充分评估其身体状况,因为牙龈癌手术等治疗对身体机能有一定要求,要关注其心肺功能等基础疾病情况;女性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考虑到特殊生理时期对治疗的影响等;有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无论是牙龈炎还是牙龈癌,都需要积极劝导其改变生活方式,以利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