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性耳聋是72小时内突然发生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常伴耳鸣耳闷胀感等,病因有病毒感染、内耳供血障碍等,临床表现有听力下降等,诊断需病史采集等检查,治疗包括改善内耳循环等,预后分情况且儿童、老年等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
突发性耳聋是指在72小时内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至少相邻两个频率听力下降≥20dBHL,多为单侧发病,常伴随耳鸣、耳闷胀感,部分患者可伴有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
二、病因
1.病毒感染:如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带状疱疹病毒等感染可能累及内耳,引发突发性耳聋,病毒可通过直接侵袭或免疫反应损伤内耳结构。
2.内耳供血障碍:血管痉挛、栓塞、血栓形成等导致内耳血供不足,常见诱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等基础疾病,或过度劳累、精神紧张等诱发血管痉挛。
3.膜迷路破裂:内淋巴压力突然变化可能导致膜迷路破裂,引发突发性耳聋,多与用力擤鼻、潜水等因素相关。
4.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白塞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内耳,引发免疫反应损伤内耳组织。
三、临床表现
1.听力下降:多为单侧突然发生,可在数分钟、数小时或1-2天内听力急剧下降,部分患者可伴耳鸣,耳鸣可为高调蝉鸣样或嗡嗡样。
2.耳闷胀感:患者常感觉耳部胀满、堵塞,影响听力感受。
3.眩晕与平衡障碍:约半数患者可出现旋转性眩晕,伴恶心、呕吐,眩晕症状可持续数天至数周,部分患者眩晕缓解后仍有平衡不稳感。
四、诊断标准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发病时间、听力下降过程、伴随症状及既往健康状况等。
2.听力检查:纯音测听显示至少相邻两个频率听力下降≥20dBHL;声导抗检查提示中耳功能正常;耳声发射及听性脑干反应等检查可辅助评估内耳功能。
3.影像学检查:颞骨CT、内耳MRI等排除听神经瘤、内耳畸形等器质性病变。
五、治疗原则
1.改善内耳循环:使用银杏叶制剂等药物改善内耳血供。
2.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通过抗炎、减轻内耳水肿等发挥作用,早期足量使用可能改善预后。
3.抗凝及纤溶药物:对于怀疑有血液高凝状态或血栓形成的患者,可酌情使用抗凝或纤溶药物。
4.神经营养药物:如甲钴胺等,营养内耳神经细胞。
六、预后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预后:部分患者可自行缓解,早期规范治疗预后较好,延误治疗可能导致听力永久性损伤。
2.儿童患者:需尽早诊断干预,避免听力损失影响言语发育,治疗时需优先考虑儿童用药安全性,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发育的药物。
3.老年患者: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治疗时需兼顾基础病管理,密切监测血压、血糖等指标。
4.妊娠期女性:用药需谨慎,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治疗方案,避免使用可能致畸的药物。
5.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需排查自身免疫因素,必要时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并定期监测自身免疫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