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葡萄胎也称侵蚀性葡萄胎,是葡萄胎的严重类型,与年龄、妊娠史等相关,有阴道流血、子宫复旧不全或不均匀增大、转移灶表现等临床表现,可通过血β-HCG测定、超声检查、组织学检查诊断,主要用化疗治疗,预后相对较好但需定期随访2年,随访期间严格避孕及关注相关情况等。
一、恶性葡萄胎的定义
恶性葡萄胎也称为侵蚀性葡萄胎,是葡萄胎的一种严重类型,是指葡萄胎组织侵入子宫肌层或转移至子宫以外部位,具有恶性行为的妊娠滋养细胞疾病。
二、发病相关因素
年龄因素:年轻女性和年龄较大女性均可能发生,但年轻女性相对更易出现,可能与不同年龄段的生殖内分泌状态等因素有关,年轻女性生殖系统代谢相对活跃等可能影响滋养细胞的生物学行为。
妊娠史因素:有葡萄胎妊娠史是发生恶性葡萄胎的重要高危因素,葡萄胎妊娠后,部分滋养细胞发生异常增生,若未得到有效控制,就可能发展为侵蚀性葡萄胎。
三、临床表现
阴道流血:多发生在葡萄胎排空后,表现为持续或间断的阴道流血,量多少不定。这是因为子宫肌层内的葡萄胎组织破坏血管等导致出血。
子宫复旧不全或不均匀增大:子宫不能正常恢复至未孕状态,可表现为子宫大于相应孕周,质地偏软等。
转移灶表现: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是肺,可出现咳嗽、咯血等症状;转移至阴道可表现为阴道紫蓝色结节,破溃时可大出血;转移至脑部等其他部位则会出现相应部位的症状,如头痛、呕吐、偏瘫等。
四、诊断方法
血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测定:葡萄胎排空后,血清β-HCG持续异常升高是重要的诊断依据。正常情况下,葡萄胎排空后,血清β-HCG会在8-12周降至正常范围,若超过该时间仍持续异常则需高度怀疑恶性葡萄胎等情况。
超声检查:B超可发现子宫肌层内有局灶性或弥漫性强光点或光团与暗区相间的蜂窝状病灶,有助于诊断子宫肌层内的病变情况。
组织学检查:通过刮宫或手术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若在子宫肌层或转移灶中见到绒毛结构或退化的绒毛阴影,则可确诊为侵蚀性葡萄胎。
五、治疗方式
化疗:是恶性葡萄胎的主要治疗手段,常用的化疗药物有甲氨蝶呤、氟尿嘧啶等,通过化学药物抑制滋养细胞的生长和增殖,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六、预后及随访
预后:恶性葡萄胎的预后相对较好,大多数患者经正规化疗可治愈。但如果治疗不及时或出现广泛转移等情况,预后可能会受到影响。
随访:患者治疗后需定期随访,包括血β-HCG测定、妇科检查、超声检查等,一般需随访2年。随访期间应严格避孕,首选避孕套避孕,避免使用含雌激素的避孕药等,因为雌激素可能会刺激滋养细胞生长。在随访过程中,若发现血β-HCG异常升高或出现转移灶表现等情况,需及时处理。对于年轻女性,要关注其生殖功能恢复等情况,给予相应的心理支持和健康指导,保障其身心健康。对于有再次妊娠需求的患者,需在医生评估后谨慎安排妊娠计划,并密切监测妊娠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