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口疮即急性假膜型念珠菌口炎,鹅口疮是其常见类型,均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前者多见于婴幼儿等,后者多见于新生儿、婴幼儿等,临床表现有不同,诊断可通过检查等,治疗分别有局部及全身用药等方式,预防要注意口腔卫生等,婴幼儿及免疫力低下人群有特殊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病因
白口疮:医学上称为急性假膜型念珠菌口炎,主要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多见于婴幼儿,常因哺乳时乳头不洁或喂养器具污染所致,也可见于长期使用抗生素、激素的患儿及免疫力低下者。
鹅口疮: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所引起的口腔黏膜炎症,属于白口疮的一种常见类型,多见于新生儿和婴幼儿,尤其是营养不良、腹泻、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激素的患儿。
二、临床表现
白口疮:口腔黏膜表面出现白色或灰白色凝乳状斑点或斑块,可逐渐融合成大片,不易擦去,强行擦去后,局部黏膜潮红、粗糙,可有溢血,患儿一般无全身症状,严重时可累及咽喉、食管、气管、肺等部位,出现吞咽困难、呼吸困难等全身症状。
鹅口疮:口腔黏膜出现乳白色、微高起斑膜,形似奶块,无痛,擦去斑膜后,可见下方不出血的红色创面,斑膜面积大小不等,可出现在舌、颊、腭或唇内黏膜上,严重时可蔓延至咽部、牙龈、扁桃体等部位。
三、诊断方法
白口疮:主要通过口腔局部检查,观察黏膜病变特征,结合病史进行诊断,必要时可进行真菌涂片或培养以明确病原菌。
鹅口疮:根据口腔黏膜的典型病变表现即可初步诊断,若需要进一步明确,可进行真菌学检查,如取病变部位黏膜涂片,革兰染色后镜检可见白色念珠菌菌丝和孢子。
四、治疗与预防
治疗:
白口疮:对于局部病变较轻者,可使用2%碳酸氢钠溶液清洁口腔,然后局部涂抹制霉菌素鱼肝油混悬溶液;对于病变较重或伴有全身症状者,可口服抗真菌药物,如氟康唑等,但需严格遵循医嘱用药。
鹅口疮:可用2%碳酸氢钠溶液于哺乳前后清洁口腔,局部涂抹制霉菌素甘油混悬液,对于症状严重或反复发作者,可口服抗真菌药物治疗。
预防:
白口疮:注意口腔卫生,保持乳头和喂养器具清洁,对于长期使用抗生素、激素的患儿应密切观察口腔黏膜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感染。
鹅口疮:新生儿口腔护理要注意,哺乳前母亲应洗净双手和乳头,人工喂养者要注意奶瓶、奶嘴的消毒,加强婴幼儿营养,提高机体抵抗力,避免长期滥用广谱抗生素或激素。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婴幼儿:由于婴幼儿免疫力较低,口腔黏膜娇嫩,患白口疮或鹅口疮时需特别注意口腔清洁,护理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黏膜。在喂养方面,要注意器具的消毒,母亲要注意乳头清洁。若出现发热、拒食、呼吸困难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免疫力低下人群:如患有基础疾病需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激素等药物的患者,更容易发生白口疮或鹅口疮,这类人群除了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外,要定期监测口腔情况,保持口腔卫生,一旦发现口腔黏膜异常,应尽早诊治,在使用抗真菌药物时需密切关注药物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