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白念珠菌感染是由白念珠菌引发的口腔黏膜真菌感染性疾病,其发病与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相关,有相应临床表现,可通过临床检查和实验室检查诊断,可通过保持口腔卫生、合理用抗生素、护理义齿、控制基础疾病等措施预防。
一、定义
口腔白念珠菌感染是由白念珠菌引起的口腔黏膜的真菌感染性疾病。白念珠菌是一种条件致病性真菌,在正常人体口腔等部位也可少量存在,但当机体抵抗力下降等适宜条件时,会大量增殖并引发感染。
二、发病原因及相关因素
年龄因素:新生儿和婴幼儿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相对容易发生口腔白念珠菌感染。例如,新生儿通过产道时可能接触到白念珠菌而引发感染;婴幼儿口腔黏膜娇嫩,且饮食等因素易导致口腔内环境改变,为白念珠菌滋生创造条件。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各项机能衰退,免疫力降低,也较易出现口腔白念珠菌感染。
生活方式: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会破坏口腔内正常菌群平衡,使白念珠菌过度增殖;长期佩戴义齿,尤其是不合适的义齿,会导致口腔局部潮湿、温度适宜,有利于白念珠菌生长;不良的口腔卫生习惯,如不按时刷牙、漱口,口腔内食物残渣堆积,为白念珠菌提供营养物质,增加感染风险。
病史因素:患有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口腔内环境呈高糖状态,利于白念珠菌生长繁殖;患有艾滋病等免疫缺陷性疾病的患者,免疫系统严重受损,对真菌的抵御能力大幅下降,极易发生严重的口腔白念珠菌感染。
三、临床表现
常见症状:口腔黏膜出现白色斑膜,稍用力可擦去,其下方为红色糜烂面或溃疡。患者可能感到口腔内疼痛、灼热感,尤其在进食刺激性食物时疼痛加剧,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口干、味觉改变等症状。
不同人群表现差异:新生儿感染时,常表现为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的色白如雪的柔软小斑点,逐渐融合成白色斑片;婴幼儿可能因口腔疼痛而哭闹、拒食;老年人感染时,症状可能相对不典型,但感染部位的炎症反应可能持续存在,影响进食和生活质量。
四、诊断方法
临床检查:医生通过视诊观察口腔黏膜的病变情况,如白色斑膜的形态、分布等。
实验室检查:可取病变部位的黏膜涂片,经革兰染色等方法,显微镜下观察是否有白念珠菌的菌丝和孢子;也可进行真菌培养,将病变部位的标本接种于培养基上,培养出白念珠菌可明确诊断。
五、预防措施
保持口腔卫生:定期刷牙、漱口,尤其是婴幼儿在进食后可适当喂水清洁口腔;老年人若行动不便,家人可协助清洁口腔。
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不必要的广谱抗生素使用,若必须使用,可在医生指导下同时采取预防真菌感染的措施,如使用抗真菌药物口腔含漱等。
义齿护理:佩戴义齿者应注意义齿的清洁,每天取下义齿进行清洗,保持义齿的清洁卫生,不合适的义齿应及时更换。
控制基础疾病: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应积极控制病情,将血糖等指标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免疫缺陷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加强免疫相关治疗和监测,尽可能降低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