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斑狼疮与紫癜的区别
红斑狼疮是自身免疫紊乱介导的慢性系统性结缔组织病分盘状等类型,临床表现多系统累及或局限皮肤有相应表现,实验室检查自身抗体等有特征且发病是多因素自身免疫异常;紫癜分血小板减少性和过敏性两类,血小板减少性有出血表现等,过敏性紫癜有前驱症状及皮肤紫癜等,实验室检查各有特点且发病机制不同,儿童、育龄女性、老年人群有不同特殊考量。
一、定义与分类差异
红斑狼疮是由自身免疫紊乱介导的慢性系统性结缔组织病,依据临床特点分为盘状红斑狼疮(DLE)、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SCLE)、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等类型;紫癜是红细胞自血管内渗出至皮肤、黏膜下形成的瘀点或瘀斑,主要分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包括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和过敏性紫癜两类,前者与血小板数量或功能异常相关,后者是由免疫复合物沉积引发的小血管炎所致。
二、临床表现区别
红斑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可累及多系统,皮肤表现常见蝶形红斑(双颧部呈对称性红斑)、盘状红斑等,还可出现发热、关节痛、口腔溃疡、蛋白尿等全身表现;盘状红斑狼疮多局限于皮肤,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圆形或椭圆形红斑,表面有粘着性鳞屑。
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瘀点、瘀斑,严重时可有鼻出血、牙龈出血等出血表现;过敏性紫癜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发病前多有上呼吸道感染等前驱症状,皮肤紫癜好发于下肢及臀部,呈对称性分布,可伴关节肿痛、腹痛、血尿等症状。
三、实验室检查差异
红斑狼疮:自身抗体检测是重要依据,抗核抗体(ANA)阳性率高,抗双链DNA抗体(抗ds-DNA)对SLE特异性高,补体C3、C4常降低,血常规可出现白细胞、血小板减少等;
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小板计数明显降低,出血时间延长,凝血功能一般正常;过敏性紫癜患者毛细血管脆性试验多呈阳性,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通常正常,部分患者可有血沉增快、血清IgA升高。
四、发病机制区别
红斑狼疮:是遗传、环境、雌激素等多因素参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机体免疫系统异常激活,产生多种自身抗体,攻击自身组织细胞,导致多系统炎症损伤;
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分为免疫性(如自身抗体破坏血小板)和非免疫性(如血小板生成减少、消耗过多等);过敏性紫癜是由于机体对某些致敏物质产生变态反应,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小血管壁,引起血管炎,导致血管通透性和脆性增加,红细胞外渗形成紫癜。
五、特殊人群考量
儿童:红斑狼疮患儿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需密切监测生长发育及多系统受累情况;紫癜中过敏性紫癜在儿童多见,应注意排查感染等诱因,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儿童需警惕出血风险,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
育龄女性:红斑狼疮好发于育龄期女性,妊娠可能诱发病情活动,需在医生指导下管理病情;紫癜中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女性患者需关注月经等情况导致的失血影响血小板计数。
老年人群:红斑狼疮老年患者多系统受累风险增加,需注重多学科综合管理;紫癜老年患者需排查基础疾病(如血液系统疾病、血管炎等)对病情的影响,用药需权衡利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