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牙分为睡眠中磨牙和清醒时磨牙两类,病因包括心理因素(长期压力大等致神经调节影响咀嚼肌运动)、咬合因素(牙齿咬合不协调使咀嚼肌不自主收缩)、全身因素(肠道寄生虫感染等致机体代谢或生理失衡影响咀嚼肌功能);临床表现有可闻牙齿摩擦声等典型表现及不同人群特点(儿童与乳牙替换等有关,成人与压力、咬合等有关);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等;治疗有咬合调整(正畸或戴咬合板)、心理干预(心理咨询等缓解压力)、生活方式调整(规律作息等);特殊人群中儿童磨牙多与生理因素相关家长需关注,成人需重视心理压力及咬合等问题管理以防不可逆损伤。
一、定义
磨牙是指人在睡眠或清醒状态下,出现上下牙齿不自觉地摩擦或紧咬的现象,可分为睡眠中磨牙(夜磨牙)和清醒时磨牙(白天磨牙)两种类型。
二、病因
(一)心理因素
长期压力过大、焦虑、紧张等情绪可引发磨牙,例如学生考试前、职场人士工作压力大时,磨牙发生率可能升高,心理因素通过神经调节影响咀嚼肌运动导致磨牙。
(二)咬合因素
牙齿咬合不协调是常见病因,如牙齿排列不齐、缺牙、正畸治疗中咬合关系改变等,会使咀嚼肌为调整咬合而出现不自主收缩,引发磨牙。
(三)全身因素
某些全身疾病或状况也可导致磨牙,如肠道寄生虫感染(虽现代社会发生率降低,但仍有相关研究关联)、维生素D缺乏、内分泌紊乱等,机体的代谢或生理失衡可能影响咀嚼肌功能。
三、临床表现
(一)典型表现
可听到睡眠中牙齿摩擦声或自觉牙齿紧咬感,长期磨牙可出现牙齿表面磨损、牙本质敏感(遇冷、热、酸、甜不适)、颞下颌关节区疼痛、弹响等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状。
(二)不同人群特点
儿童磨牙可能与乳牙替换过程中咬合调整、饮食中糖分摄入过多等有关;成人磨牙多与工作生活压力、咬合问题等相关,女性在生理期前后因激素变化可能磨牙情况略有波动。
四、诊断
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如观察到磨牙声音、牙齿磨损等典型表现,结合口腔检查评估咬合情况,必要时可通过病史询问排查全身因素,一般无需复杂辅助检查即可初步诊断。
五、治疗(非药物优先)
(一)咬合调整
由口腔医生通过正畸治疗调整牙齿排列,或制作咬合板,夜间佩戴咬合板可缓冲牙齿磨损,减轻咀嚼肌压力。
(二)心理干预
针对因心理因素导致的磨牙,可通过心理咨询、放松训练等缓解压力、焦虑情绪,如冥想、瑜伽等方式帮助放松身心。
(三)生活方式调整
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睡前过度兴奋,减少咖啡因、酒精等刺激性物质摄入,儿童需注意合理饮食,避免晚餐过饱等可能引发磨牙的生活习惯。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磨牙多与乳牙替换等生理因素相关,家长需关注儿童口腔卫生及饮食情况,避免过度干预,一般随生长发育可自行改善,若磨牙严重影响生活,需及时就医由专业医生评估处理,避免盲目使用药物。
(二)成人
成人磨牙需重视心理压力管理,若因咬合问题导致,应及时就诊口腔科调整咬合,女性生理期前后若磨牙加重,可通过放松心情、适当运动等方式缓解,避免长期磨牙引发牙齿及颞下颌关节不可逆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