龋齿是多因素协同作用致牙体硬组织进行性破坏的慢性疾病,病因包括致龋菌利用糖分产酸、高糖食物及残渣为细菌繁殖创造条件、宿主牙齿结构等因素及时间因素,初期牙齿表面现白垩色斑块,进展期形成龋洞且有刺激敏感等表现,危害有局部致疼痛等及全身可引发其他感染性疾病,预防需保持口腔卫生、控制饮食、定期口腔检查及采取窝沟封闭等措施,特殊人群中儿童需家长助养成良好习惯等、孕妇要保口腔健康防影响胎儿、老年人需加强清洁检查及修复缺失牙。
一、定义
龋齿是一种由细菌、饮食、宿主和时间等多因素协同作用引起的牙体硬组织进行性破坏的慢性疾病,主要累及牙釉质、牙本质和牙骨质。
二、病因
1.细菌因素:口腔内的致龋菌(如变形链球菌、乳酸杆菌等)是关键,这些细菌能利用食物中的糖分产酸,酸持续作用于牙齿硬组织,导致脱矿,进而引发龋齿。
2.饮食因素:高糖食物(如糖果、甜饮料等)会为致龋菌提供产酸底物,增加龋齿发生风险;此外,食物残渣在口腔内残留,为细菌繁殖创造条件。
3.宿主因素:牙齿的形态、结构、矿化程度以及唾液的量和成分等均影响龋齿发生。例如,牙釉质发育不全、唾液分泌不足的个体更易患龋齿。
4.时间因素:龋齿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通常需要较长时间的细菌产酸作用才能使牙齿硬组织逐步破坏。
三、临床表现
1.初期表现:牙齿表面出现白垩色斑块,无明显自觉症状,此时若及时干预,可阻止病变进一步发展。
2.进展期表现:病变继续发展,牙齿硬组织形成龋洞,患者可出现对冷、热、甜、酸等刺激敏感的症状,若龋洞累及牙本质深层,还可能引发疼痛。随着病情加重,龋洞扩大,可能导致牙齿丧失部分或全部功能,甚至引发牙髓炎、根尖周炎等并发症。
四、危害
1.局部危害:龋齿可导致牙齿疼痛、咀嚼功能受限,影响患者进食和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牙髓炎、根尖周炎等,出现剧烈疼痛、面部肿胀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牙齿脱落。
2.全身危害:长期的龋齿感染可能成为病灶,引发机体其他部位的感染性疾病,如心内膜炎、肾炎等,对全身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五、预防措施
1.口腔卫生习惯:每日早晚使用含氟牙膏正确刷牙,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3分钟,饭后及时漱口,清除口腔内食物残渣。
2.饮食控制:减少高糖食物和饮料的摄入,进食后及时清洁口腔;增加富含纤维的食物摄入,如蔬菜、水果等,有助于清洁牙齿。
3.定期口腔检查:一般每6-12个月进行一次口腔健康检查,早期发现龋齿并及时处理;儿童和孕妇等特殊人群可适当增加检查频率。
4.预防性措施:适龄儿童可考虑进行窝沟封闭,预防窝沟龋的发生;成人可根据情况选择使用氟化物涂膜等预防措施。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处于牙齿发育阶段,家长需帮助其养成良好口腔卫生习惯,如监督刷牙、控制糖分摄入等;定期带儿童进行口腔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早期龋齿。
2.孕妇:孕期口腔健康与胎儿发育密切相关,需注重口腔保健,保持口腔清洁,避免因龋齿引发全身感染影响胎儿健康。
3.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牙齿可能出现磨损、牙龈退缩等情况,需加强口腔清洁,定期检查牙齿,及时修复缺失牙齿,维持口腔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