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脾胃虚弱有消化系统(食欲不振、腹胀、大便异常)、生长发育(体型消瘦、面色萎黄)、其他(精神状态欠佳、容易出汗)等常见症状,小儿易出现脾胃虚弱,日常要合理喂养、注意保暖,出现症状及时就医,优先用非药物干预且避免低龄儿童用不恰当药物。
食欲不振:小儿脾胃虚弱时,脾胃的运化功能减弱,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能力下降,表现为食量明显减少,对平时喜爱的食物也缺乏兴趣。例如,原本能进食一定量饭菜的小儿,近期食量大幅降低,这是因为脾胃无法正常运化水谷,导致食欲受到影响。从中医角度来看,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脾胃虚弱则运化无权,故出现食欲不振。
腹胀:食物在胃肠内不能及时被消化和传输,就会在胃肠内停留,产生气体,引起腹胀。小儿可能会出现腹部胀满不适,用手触摸腹部较硬,叩诊呈鼓音等表现。这是由于脾胃虚弱,气机不畅,导致食物积滞于胃肠,气机阻滞而出现腹胀。
大便异常:
便溏:大便质地稀薄,不成形,次数可能增多。脾胃虚弱,不能正常腐熟和运化水谷,水湿运化失常,水谷混杂而下,导致大便溏稀。比如小儿大便像稀糊一样,每日排便次数可能在3次及以上。
便秘:部分脾胃虚弱的小儿也可能出现便秘情况,这是因为脾胃虚弱,肠道的推动功能减弱,肠道津液不足,导致大便干结,排出困难。其大便干结程度不一,有的只是稍微干结,有的则难以排出。
生长发育方面:
体型消瘦: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小儿长期摄入的营养不能满足身体生长发育的需求,就会出现体型消瘦,体重不增或增长缓慢的情况。例如,与同龄儿童相比,身形较为瘦弱,体重低于正常标准范围。
面色萎黄:脾胃虚弱,气血生成不足,不能上荣于面,导致面色发黄,没有光泽,呈现萎黄的状态。这是因为气血亏虚,面部得不到气血的滋养,从而出现面色改变。
其他方面:
精神状态欠佳:由于脾胃虚弱影响身体的营养供应,小儿可能会出现精神萎靡、困倦乏力的表现,不像正常小儿那样活泼好动。比如在玩耍时容易疲倦,精神状态不如平时。
容易出汗:脾胃虚弱的小儿往往存在气的不足,气不固摄,导致汗液外泄,表现为容易出汗,尤其是在活动后或进食后出汗更为明显。例如,稍微活动一下就大汗淋漓。
特殊人群(小儿)相关注意事项
小儿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脾胃功能相对较弱,更容易出现脾胃虚弱的情况。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合理喂养,避免过度喂养或喂养不当。对于婴幼儿,提倡母乳喂养,因为母乳容易消化吸收,能为婴儿提供充足的营养,有助于脾胃的正常发育。如果是人工喂养,要选择适合小儿年龄段的奶粉,并按照正确的冲调方法进行喂养。随着小儿年龄增长,添加辅食时要遵循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一种到多种的原则,逐渐培养小儿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食用过多生冷、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以免损伤脾胃。同时,要注意根据气候变化及时为小儿增减衣物,避免腹部着凉,因为腹部受寒也容易影响脾胃功能。如果小儿出现脾胃虚弱的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调理,尽量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方法,如推拿、调整饮食等,且要特别注意避免低龄儿童使用不恰当的药物进行治疗,以保障小儿的健康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