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中隔偏曲的症状包括鼻塞(单侧或双侧且部分与体位相关)、鼻出血(出血部位多在鼻中隔前下区且量一般不多)、头痛(因凸面等压迫鼻甲致反射性头痛且性质、程度、周期性与通气有关)及邻近器官症状(流涕因影响鼻窦引流,耳鸣、耳闷因压迫咽鼓管咽口)。
一、鼻塞
1.单侧或双侧鼻塞:鼻中隔偏曲部位如果压迫同侧下鼻甲,可引起同侧鼻塞,多呈持续性鼻塞。若偏曲部分位于中鼻甲附近,可能影响中鼻道通气,导致双侧鼻塞。例如,部分患者因鼻中隔向一侧明显偏曲,导致该侧鼻腔狭窄,空气流通不畅,长期处于鼻塞状态;而儿童患者由于鼻腔相对较窄,鼻中隔偏曲引起的鼻塞可能对呼吸和睡眠影响更为明显,因为儿童的鼻腔结构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狭窄更容易造成通气障碍。
2.与体位相关的鼻塞:部分患者鼻塞可随体位改变而变化,如向左侧卧位时,左侧鼻腔阻塞加重,右侧鼻腔通气改善;反之亦然。这是因为鼻中隔偏曲部位与下鼻甲的关系在不同体位下发生改变,影响了鼻腔的通气状况。
二、鼻出血
1.出血部位:偏曲的部位黏膜较薄,且处于鼻腔气流的冲击下,容易发生黏膜糜烂、破溃而出血。出血部位多见于鼻中隔前下区,此处是易出血区,偏曲导致局部黏膜张力增大、血供丰富等因素使其更容易破裂出血。例如,长期存在鼻中隔偏曲的患者,由于局部黏膜反复受刺激,破损后出血的概率相对较高;对于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鼻中隔偏曲引起的鼻出血可能更难控制,因为高血压会使血管压力增加,加重出血风险。
2.出血特点:出血量一般不多,多为涕中带血或少量滴血,但有时也可出现较大量的出血。这是因为偏曲部位的黏膜破损面积和程度不同,导致出血的量有所差异。
三、头痛
1.头痛机制:鼻中隔偏曲的凸面、嵴或距状突压迫同侧鼻甲,可引起同侧反射性头痛。这是由于鼻腔局部的结构异常刺激了神经末梢,通过神经反射传导至头部产生疼痛。例如,鼻中隔偏曲的嵴突压迫下鼻甲,可引起同侧头部的额部、颞部等部位疼痛;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神经敏感性相对较高,鼻中隔偏曲引起的头痛可能更容易被察觉,但儿童表达头痛的方式可能不太典型,需要家长密切观察。
2.头痛特点:疼痛性质多为隐痛或胀痛,疼痛程度轻重不一,常呈周期性发作,与鼻腔通气状况有关,当鼻腔通气改善后,头痛可有所缓解。
四、邻近器官症状
1.流涕:鼻中隔偏曲可影响鼻窦的通气引流,导致鼻窦分泌物排出受阻,从而引起流涕症状。例如,偏曲部位阻塞鼻窦开口,使鼻窦内的分泌物无法正常排出,积聚后刺激鼻窦黏膜,导致黏液分泌增加,出现流涕,可为脓性或黏液性流涕;对于过敏体质的患者,鼻中隔偏曲可能加重鼻腔的过敏反应,使流涕症状更加明显,因为鼻腔结构的异常会影响过敏原的清除和局部免疫环境。
2.耳鸣、耳闷:严重的鼻中隔偏曲可压迫咽鼓管咽口,影响咽鼓管的正常功能,导致中耳通气引流障碍,出现耳鸣、耳闷等症状。例如,鼻中隔偏曲明显且位置靠近咽鼓管咽口时,会对咽鼓管造成压迫,使中耳内的气压与外界气压不平衡,进而引发耳鸣、耳闷等不适;儿童患者由于咽鼓管相对较短、宽且平直,鼻中隔偏曲更容易影响咽鼓管功能,出现相关耳部症状时需要引起重视,及时排查鼻中隔偏曲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