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炎是由牙菌斑中微生物引发的牙周支持组织慢性感染性疾病致牙周支持组织炎症破坏有牙龈症状、牙周袋形成等表现,病因包括局部的牙菌斑、牙石、食物嵌塞、不良修复体及全身的糖尿病、吸烟等,通过口腔临床检查结合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有基础治疗、手术治疗、全身治疗,预防需保持口腔卫生、定期口腔检查、纠正不良习惯,特殊人群中糖尿病患者要控血糖,吸烟者建议戒烟,儿童青少年要培养良好口腔卫生习惯。
一、定义
牙周炎是由牙菌斑中的微生物引发的牙周支持组织的慢性感染性疾病,会致使牙周支持组织出现炎症、进行性破坏,涵盖牙龈炎症、牙周袋形成、牙槽骨吸收以及牙齿松动等表现。
二、病因
(一)局部因素
1.牙菌斑:是引发牙周炎的始动因子,为细菌的滋生、繁殖提供了基础环境。
2.牙石:牙菌斑矿化后形成牙石,会持续刺激牙龈,加重炎症,促进牙周炎进展。
3.食物嵌塞:食物嵌塞会压迫牙龈组织,造成局部炎症,长期可引发牙周炎。
4.不良修复体:不合适的假牙等修复体边缘不密合,会刺激牙龈,导致牙周组织受损。
(二)全身因素
1.糖尿病: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机体抵抗力下降,易受细菌感染,牙周炎患病率升高且病情更易加重。
2.吸烟:吸烟会影响牙周组织的血液循环,削弱局部免疫力,增加牙周炎的发病风险并加重病情。
三、临床表现
1.牙龈症状:牙龈红肿、易出血,早期刷牙或进食时易出现牙龈出血情况。
2.牙周袋形成:牙龈沟深度增加,形成病理性牙周袋,袋内会有炎性渗出物、细菌等。
3.牙槽骨吸收:通过X线片可观察到牙槽骨高度降低、骨密度改变,严重时可导致牙槽骨大面积吸收。
4.牙齿松动移位:随着牙周组织破坏加重,牙齿逐渐松动,甚至发生移位。
四、诊断
通过口腔临床检查,观察牙龈状况、牙周袋深度等,结合X线片等影像学检查,评估牙槽骨吸收的程度和范围,以此明确牙周炎的诊断及病情严重程度。
五、治疗原则
(一)基础治疗
1.洁治术:去除龈上牙石,消除牙龈炎症的局部刺激因素。
2.龈下刮治术:去除龈下牙石及菌斑,进一步控制牙周炎症。
(二)手术治疗
基础治疗后若牙周状况仍未改善,可考虑牙周手术,如牙周翻瓣术等,以彻底清除病变组织,促进牙周组织修复。
(三)全身治疗
伴有全身疾病(如糖尿病)的患者,需积极治疗全身病,控制基础疾病以利于牙周炎的治疗。
六、预防措施
1.保持口腔卫生:每天早晚正确刷牙,使用牙线或牙缝刷清洁牙缝,有效清除牙菌斑。
2.定期口腔检查:建议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口腔检查和洁治,及时发现并处理早期牙周问题。
3.纠正不良习惯:如戒烟,改正偏侧咀嚼等不良习惯,减少对牙周组织的刺激。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糖尿病患者
需严格控制血糖水平,因为高血糖环境利于细菌滋生,会加重牙周炎症。应定期监测血糖,遵循糖尿病治疗方案,同时积极配合牙周炎的治疗,保持口腔卫生。
(二)吸烟者
建议戒烟,吸烟会影响牙周组织的血液循环和局部免疫力,戒烟有助于改善牙周组织的健康状况,促进牙周炎的治疗与恢复。
(三)儿童青少年
应培养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如正确刷牙、使用含氟牙膏等,定期进行口腔检查,早期发现牙周问题并干预,预防牙周炎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