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慢性并发症因长期高血糖等致神经结构功能受损可累及多周围神经,发病机制含代谢紊乱使山梨醇积聚、氧化应激增加、神经营养因子缺乏及血管病变致神经内膜微血管狭窄闭塞、大血管病变减少血供,临床表现有感觉神经手足麻木刺痛等、运动神经肌力减退等、自主神经多系统受累,危险因素包括病程较长、血糖控制不佳、合并高血压等病,诊断靠病史临床表现、神经电生理检查及其他如定量感觉测试等,不同人群中成年需严格控指标定期检、老年重血糖平稳及关注自主神经病变、儿童需关注血糖及神经功能潜在影响。
一、定义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是由于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等因素引发神经结构和功能受损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它可累及中枢神经以外的所有周围神经,包括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及自主神经等。
二、发病机制
1.代谢紊乱因素:长期高血糖可激活多元醇途径,使山梨醇积聚,导致神经细胞内渗透压升高、水肿;还会引起氧化应激增加,破坏神经组织的抗氧化防御系统;同时,高血糖会导致神经营养因子(如神经生长因子)缺乏,影响神经的正常生长、维持和修复。
2.血管病变因素:糖尿病可引起微血管病变,导致神经内膜微血管狭窄、闭塞,造成神经缺血缺氧;大血管病变(如动脉粥样硬化)也会减少神经的血供,进一步加重神经损伤。
三、临床表现
1.感觉神经受累:患者常出现手足部麻木、刺痛、烧灼感,呈对称性分布,夜间或寒冷时症状加重,部分患者可出现痛觉过敏或痛觉减退,甚至感觉丧失,影响对温度、疼痛等刺激的感知。
2.运动神经受累:可表现为肌力减退、肌肉萎缩,严重时可影响肢体运动功能,导致行走困难等。
3.自主神经受累:涉及心血管、消化、泌尿生殖等系统,如出现静息性心动过速、体位性低血压、胃肠功能紊乱(腹胀、便秘或腹泻)、排尿障碍、阳痿等表现。
四、危险因素
1.糖尿病病程:病程较长的糖尿病患者发生周围神经病变的风险明显增高,一般病程超过10年的患者发生率较高。
2.血糖控制情况: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如糖化血红蛋白持续高于目标值)会显著增加神经病变的发生风险。
3.合并症:合并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等疾病的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风险也会升高。
五、诊断方法
1.病史与临床表现:详细询问糖尿病病史及相关症状,如手足麻木、感觉异常等表现。
2.神经电生理检查:神经传导速度测定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发现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波幅降低等异常,有助于早期诊断及评估神经病变的严重程度。
3.其他检查:如定量感觉测试(评估感觉功能)、皮肤活检(观察皮肤神经纤维密度)等,可辅助诊断及了解神经病变的具体情况。
六、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及注意事项
1.成年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血压、血脂,定期进行神经病变相关检查,早期发现并干预。
2.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老年人群自身神经修复能力较弱,更应注重血糖的平稳控制,避免血糖波动过大加重神经损伤,同时需密切关注自主神经病变相关表现,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儿童糖尿病患者:虽然儿童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相对少见,但仍需关注血糖长期控制情况,定期评估神经功能,因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神经病变可能对其生长发育及生活质量产生潜在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