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鳞状上皮乳头状瘤是口腔部位由鳞状上皮过度增生呈乳头状突起的良性肿瘤,病因与病毒感染、局部刺激有关,好发于唇、颊等部位,外观为乳头状突起,靠临床检查和病理活检诊断,主要通过手术切除治疗并术后随访。
一、定义
口腔鳞状上皮乳头状瘤是一种发生在口腔部位的良性肿瘤,由口腔黏膜的鳞状上皮过度增生并呈乳头状突起所形成。其病理特征为鳞状上皮向外呈乳头状增生,增生的上皮层次清楚,有正常的棘细胞层和颗粒层等结构,间质为血管和结缔组织等。
二、病因
1.病毒感染: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被认为是重要病因之一,尤其是低危型HPV,如HPV-6、HPV-11等感染可能与口腔鳞状上皮乳头状瘤的发生相关。有研究表明,口腔局部的病毒感染可引起上皮细胞异常增殖,进而形成乳头状瘤样病变。
2.局部刺激:长期的局部刺激因素也可能参与其发生。例如,牙齿的残根、残冠、锐利的牙尖等长期摩擦口腔黏膜,可导致黏膜上皮反复损伤、修复,在此过程中可能引发上皮的异常增生形成乳头状瘤。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均可能受到局部刺激因素影响,但长期有不良口腔卫生习惯、口腔内存在刺激物的人群相对更易患病。有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吸烟、酗酒的人群,口腔局部微环境改变,也可能增加患病风险;有口腔疾病病史,如长期存在牙周炎等口腔炎症的患者,口腔黏膜处于相对敏感和易受损伤状态,也可能与该肿瘤的发生有一定关联。
三、临床表现
1.好发部位:多见于口腔的唇、颊、舌、腭等部位。不同年龄人群好发部位可能无明显差异,但儿童及青少年与成人的具体好发位置分布可能因口腔解剖结构和日常口腔活动差异略有不同,一般儿童可能在舌部等相对易受摩擦的部位稍多见。
2.肿瘤外观:病变通常表现为单个或多个乳头状突起,颜色可为粉红色或与口腔黏膜颜色相近,大小不等,小的如针头样,大的可占据口腔局部较大范围。乳头状瘤表面常呈桑椹状或绒毛状,触之一般较柔软,有的患者可能无明显自觉症状,仅在口腔检查时被发现;部分患者可能因肿瘤较大或位置特殊,出现局部异物感、咀嚼时不适等症状。
四、诊断方法
1.临床检查:医生通过口腔视诊,观察病变的部位、形态、大小等情况。不同年龄患者检查时需注意儿童的配合度,可能需要更耐心的沟通引导。
2.病理活检:是确诊的关键。通过手术切取或钳取部分病变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显微镜下观察鳞状上皮的增生情况、细胞形态等,以明确病变性质是良性的乳头状瘤还是其他恶性病变等。病理活检对于区分口腔鳞状上皮乳头状瘤与其他相似病变至关重要,不同年龄患者进行病理活检时的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有所不同,例如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减少创伤和安抚其情绪。
五、治疗原则
1.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对于较小的、单发的口腔鳞状上皮乳头状瘤,可在局部麻醉下完整切除病变组织。手术切除要确保将肿瘤完整切除,以降低复发风险。不同年龄患者手术的麻醉方式选择和手术操作精细度要求不同,儿童患者手术需更加轻柔精准,避免对口腔正常组织造成过度损伤。对于较大的或多发的乳头状瘤,可能需要分次手术或采用合适的手术方式完整切除。
2.术后随访:术后需要定期随访,观察局部有无复发情况。不同年龄患者随访间隔和检查重点略有不同,儿童患者可能需要更密切关注口腔黏膜的恢复和新生物的出现情况,成人患者也需按照医生建议定期进行口腔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