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是常见血管疾病,因多种因素致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管腔缩小,病理特征是动脉内膜有黄色粥样脂质沉积。发病机制与脂质代谢异常(如LDL-C过高、长期高脂饮食致脂质代谢紊乱)、血管内皮损伤(高血压、吸烟、高血糖等致内皮受损)相关。对不同人群影响不同,中老年人群发生率随年龄升高,有不良生活方式及基础病史人群风险更高。预防及早期干预需生活方式调整(适量运动、合理饮食)、控制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定期体检监测指标。
一、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1.脂质代谢异常: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脂质水平异常升高是重要诱因。例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被认为是“坏”胆固醇,当血液中LDL-C水平过高时,它容易沉积在动脉内膜下,引发炎症反应等一系列过程,逐渐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研究表明,长期高脂饮食的人群,体内脂质代谢紊乱,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风险会显著增加。
2.血管内皮损伤:各种因素导致血管内皮受损,如高血压、吸烟、高血糖等。高血压会使血管内皮受到机械性损伤,血液中的成分更容易进入内膜下;吸烟时,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影响血管的正常功能;高血糖状态下,过多的葡萄糖会损伤血管内皮,为脂质沉积等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创造条件。
二、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及表现
1.中老年人群:随着年龄增长,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逐渐升高。在中老年人群中,可能会出现心脑血管方面的症状,如冠心病患者会有胸痛、胸闷等心绞痛症状,脑动脉粥样硬化可能导致头晕、头痛,严重时可引发脑梗死,出现偏瘫、言语障碍等症状。例如,一些有长期高血压、高血脂病史的中老年患者,更容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心血管事件。
2.有不良生活方式人群: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的人群,身体代谢能力下降,脂质容易在体内堆积,增加动脉粥样硬化风险。吸烟者无论男女,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损伤血管内皮,使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加快。肥胖人群体内脂肪代谢紊乱,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人群,这类人群往往同时伴有高血压、高血糖等问题,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发展。
3.有基础病史人群: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长期控制不佳,高血糖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而且糖尿病患者往往还伴有脂质代谢异常等问题,双重因素作用下,动脉粥样硬化进展更快,发生心脑血管并发症的风险更高。
三、预防及早期干预要点
1.生活方式调整:对于各年龄段人群,都应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适量运动很重要,如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像快走、慢跑等,有助于控制体重、调节血脂等。合理饮食也关键,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糖食物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
2.基础疾病控制:对于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要积极控制病情。高血压患者需将血压控制在目标范围内,一般建议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合并糖尿病或肾病的患者可能需要更低的血压控制目标;糖尿病患者要通过饮食、运动及药物等综合手段控制血糖,使血糖水平接近正常范围,以减少对血管内皮的损伤,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风险。
3.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身体检查,监测血脂、血压、血糖等指标。例如,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至少检测一次血脂,及时发现脂质代谢异常等情况,以便早期采取干预措施,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