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念珠菌病是怎么引起的
口腔念珠菌病的发生与宿主因素、念珠菌致病性及全身因素相关。宿主方面婴幼儿、老年人、免疫缺陷者免疫功能低下,口腔卫生差、义齿佩戴不当等局部因素易致感染;念珠菌以白色念珠菌为主,其黏附增殖引发病;全身因素中内分泌紊乱如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易发病,长期大量用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会破坏菌群或抑制免疫致感染。
一、宿主因素
1.免疫功能低下:
婴幼儿:婴幼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尤其是6个月-2岁的婴儿,唾液中溶菌酶含量低、IgA水平较低,且口腔黏膜薄嫩,易受念珠菌感染。例如,有研究表明,新生儿口腔念珠菌定植率相对较高,与自身免疫功能不成熟密切相关。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免疫功能逐渐衰退,T淋巴细胞功能下降,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和杀菌活性降低,口腔黏膜的防御功能减弱,容易发生口腔念珠菌病。
免疫缺陷患者:如艾滋病患者,由于CD4T淋巴细胞数量显著减少,机体免疫功能严重受损,口腔念珠菌病的发生率明显增高,且病情往往较为严重、顽固。
2.口腔局部因素:
口腔卫生状况差:口腔内食物残渣、牙菌斑堆积,为念珠菌的生长繁殖提供了适宜的环境。长期不刷牙、不漱口的人群,口腔念珠菌感染的风险增加。例如,一些长期卧床且口腔清洁不及时的患者,口腔念珠菌病的发生率较高。
义齿佩戴不当:佩戴全口义齿的患者,义齿与口腔黏膜之间的微环境改变,容易导致局部温度、湿度升高,且义齿表面易残留食物碎屑,有利于念珠菌附着和生长。如果义齿清洁不彻底,更易引发口腔念珠菌病。
二、念珠菌的致病性
1.白色念珠菌为主:白色念珠菌是口腔念珠菌病最常见的病原菌,其具有黏附素等物质,能黏附于口腔黏膜、牙齿、义齿等表面。白色念珠菌的菌丝相具有较强的侵袭力,可侵入口腔黏膜上皮细胞,引起炎症反应。研究发现,白色念珠菌的黏附特性与其表面的糖蛋白等成分密切相关,这些成分使其能够牢固地附着在口腔组织表面,从而引发感染。
2.念珠菌的增殖:当宿主局部或全身防御功能下降时,念珠菌大量增殖。在适宜的温度(37℃左右)、湿度及营养条件下,念珠菌以出芽生殖等方式快速繁殖,数量急剧增加,突破宿主的防御屏障,导致口腔念珠菌病的发生。例如,在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的环境下,有利于念珠菌的生长繁殖,因为高糖环境为念珠菌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来源。
三、全身因素
1.内分泌紊乱: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体内激素水平发生变化,雌激素水平升高,导致口腔黏膜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为念珠菌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妊娠期女性的免疫功能也会发生一定改变,使得她们更容易发生口腔念珠菌病。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血糖升高,唾液中的含糖量增加,改变了口腔的微生态环境,有利于念珠菌的生长繁殖。而且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血管和神经病变,影响口腔黏膜的血供和感觉,进一步降低了口腔的防御能力,增加了念珠菌感染的机会。
2.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广谱抗生素的长期大量使用会破坏口腔内正常的菌群平衡,抑制了有益菌的生长,使得念珠菌等机会致病菌大量繁殖。例如,长期使用阿莫西林、头孢菌素等广谱抗生素的患者,口腔内正常菌群失调,念珠菌过度生长,从而引发口腔念珠菌病。
3.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接受器官移植、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需要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受到抑制,对念珠菌的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口腔念珠菌病。如使用环孢素等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其免疫系统处于相对低下的状态,念珠菌容易在口腔内定植并引发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