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脱落早期有闪光感、视野缺损、视力下降、视物变形等症状。闪光感是视网膜受刺激产生异常神经冲动致眼前有闪电样光闪烁;视野缺损是脱落视网膜对应区域功能障碍致视野有阴影遮挡且范围渐大;视力下降是视网膜感光传导功能破坏致视物模糊;视物变形是视网膜感光细胞位置改变致看到物体形状变形,不同人群因自身情况(如年龄、近视、疾病等)发生这些症状的风险和表现有差异。
产生机制:视网膜脱落前,视网膜受到牵拉等刺激,会引发异常的神经冲动,从而产生闪光感。这是视网膜脱落比较常见的早期症状之一。从年龄因素来看,不同年龄段都可能出现,年轻人如果有高度近视等情况,视网膜相对脆弱,更容易因眼球运动等导致视网膜受牵拉出现闪光感;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视网膜退行性变等因素也可能引发。性别方面无明显差异。生活方式上,长期用眼过度、高度近视者长时间剧烈运动等都可能增加闪光感出现的风险。
表现:患者会感觉眼前有类似闪电样的光闪烁,通常是在没有外界光线刺激的情况下出现,且可能突然发生,一闪而过,也可能频繁出现。
视野缺损
产生机制:视网膜脱落时,脱落的部分视网膜对应的视野区域会出现功能障碍,导致视野缺损。对于高度近视患者,其眼轴变长,视网膜相对薄且脆弱,发生视网膜脱落进而引起视野缺损的概率比正常人高。从年龄角度,老年人视网膜退行性变,视网膜周边部容易出现变性区等,也是导致视野缺损的因素之一。性别差异不明显。生活方式中,高度近视者如果不注意用眼健康,长时间近距离用眼等,会加重视网膜的负担,增加视野缺损的发生可能。
表现:患者会发现视野中某一区域有阴影遮挡,随着视网膜脱落范围的扩大,阴影遮挡的范围也会逐渐增大,就好像有一块布在眼前遮挡视线一样,而且这种视野缺损是逐渐发生的,早期可能只是一小部分视野受影响,不易被察觉,但随着病情发展会越来越明显。
视力下降
产生机制:视网膜是感知光线并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递给大脑从而产生视觉的重要结构,当视网膜发生脱落时,其正常的感光和传导功能受到破坏,就会导致视力下降。对于儿童患者,如果是先天性视网膜发育异常等原因导致视网膜脱落,会严重影响其视力发育,因为儿童处于视觉发育的关键时期,视网膜脱落对视力的损害更为严重。成年人中,高度近视患者视网膜脱落时,视力下降往往比较明显,因为高度近视本身就存在视网膜结构和功能的异常。性别无明显差异。生活方式上,长期从事剧烈运动、眼部受到外伤等情况的人,发生视网膜脱落导致视力下降的风险较高。
表现:患者会感觉到自己的视力不如以往清晰,看东西变得模糊,可能是逐渐发生的视力下降,也可能在短时间内视力明显减退,例如原本能清晰看到的物体,现在变得模糊不清,严重时甚至只能看到手动或者光感。
视物变形
产生机制:视网膜脱落会使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位置发生改变,导致其感知光线的功能出现异常,从而使患者看到的物体形状发生变形。对于患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本身视网膜就存在病变基础,再发生视网膜脱落时,更容易出现视物变形的情况。从年龄来看,老年人视网膜退行性变相关的视网膜脱落,也可能伴随视物变形。性别差异不大。生活方式中,长时间面对电子屏幕等导致用眼疲劳的情况,可能会加重视网膜的负担,增加视物变形发生的可能性。
表现:患者会发现原本笔直的线条看起来变得弯曲,原本规则的图形看起来变得不规则,比如原本是圆形的物体看起来变成椭圆形等,这种视物变形会对患者的日常视物造成很大影响,使其难以准确判断物体的形状和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