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聋是听觉系统病变致听功能障碍及不同程度听力减退的病症,病因分先天性(多与遗传相关致内耳发育畸形等)和后天性(含噪声暴露、感染、外伤、药物毒性、年龄相关退行性变),临床分传导性(病变在外耳或中耳可恢复部分听力)、感音神经性(病变在耳蜗等多不可逆需助听等)、混合性(兼具两者因素),症状主要是听力下降等,诊断靠病史采集和听力测试(纯音测听、听性脑干反应),治疗分传导性(针对病因治疗)、感音神经性(戴助听等)、混合性(综合治疗),特殊人群儿童需早期干预促语言发育,老年人营造安静环境等,有药物中毒风险人群遵医嘱用药监测听力。
一、定义
耳聋是听觉系统中传音、感音及听觉传导通路的病变导致听功能障碍,引发不同程度听力减退的病症。
二、病因分类
(一)先天性因素
多与遗传相关,可致内耳发育畸形等,如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基因异常,使胎儿在宫内发育时听觉器官结构或功能异常。
(二)后天性因素
1.噪声暴露:长期处于高强度噪声环境(如工厂车间、演唱会现场等),噪声损伤耳蜗毛细胞,引发感音神经性耳聋。2.感染:脑膜炎、腮腺炎等感染性疾病可累及听觉相关神经或结构,导致听力下降。3.外伤:头部外伤、颞骨骨折等可能损伤外耳、中耳或内耳结构,引起传导性或混合性耳聋。4.药物毒性:某些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链霉素等)具有耳毒性,可损害内耳毛细胞或听神经,引发感音神经性耳聋。5.年龄相关退行性变:随着年龄增长,内耳结构和功能逐渐退化,老年人易出现感音神经性耳聋。
三、临床分类
(一)传导性耳聋
病变位于外耳或中耳,阻碍声波传导至内耳。常见病因包括外耳道耵聍栓塞、中耳炎、鼓膜穿孔等,通过改善外耳或中耳病变可恢复部分听力。
(二)感音神经性耳聋
病变在耳蜗、听神经或中枢听觉通路。如耳蜗毛细胞受损、听神经病变等,多表现为不可逆的听力损失,需借助助听器或人工耳蜗等辅助。
(三)混合性耳聋
同时存在传导性和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因素,病因常为既有外中耳病变又有内耳或听神经病变,如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伴内耳损伤。
四、症状表现
主要为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轻度耳聋可对远距离声音感知减弱,重度或极重度耳聋则严重影响日常交流、学习及工作,儿童患者可能出现语言发育迟缓等问题。
五、诊断方法
(一)病史采集
了解患者听力下降的起病时间、发展过程、相关病史(如耳部疾病史、药物使用史、噪声暴露史等)。
(二)听力测试
1.纯音测听:检测不同频率的听力阈值,明确听力损失的程度和类型。2.听性脑干反应(ABR):通过记录听觉通路的电活动,评估听神经及中枢听觉通路功能,常用于儿童或不配合纯音测听的患者。
六、治疗原则
(一)传导性耳聋
针对病因治疗,如外耳道耵聍栓塞需取出耵聍;中耳炎需控制感染,必要时行鼓膜修补术、中耳病变清除术等恢复传导功能。
(二)感音神经性耳聋
多需佩戴助听器改善听力,重度或极重度患者可考虑人工耳蜗植入;同时需避免噪声暴露、合理用药,保护残余听力。
(三〕混合性耳聋
综合治疗传导性和感音神经性因素,根据具体病情选择相应治疗措施。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早期发现耳聋至关重要,需及时进行听力干预,如佩戴合适助听器或行人工耳蜗植入,以促进语言发育,避免因听力障碍导致语言交流困难。
(二)老年人
应注意营造安静交流环境,使用助听器时需逐步适应,定期检查听力变化,同时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防止听力进一步受损。
(三)有药物中毒风险人群
严格遵医嘱用药,避免自行使用氨基糖苷类等耳毒性药物,用药过程中注意监测听力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