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病程短、皮疹多样、瘙痒剧烈,多由外部因素刺激引起,治疗以清热利湿止痒等为主;慢性病程长、皮肤增厚等,可由急性迁延或内部因素引起,治疗以修复屏障等为主,不同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病程方面
急性湿疹:病程较短,一般发病较急,从发病到出现明显症状的时间相对较短,多在数天至数周内。例如,部分患者可能在接触过敏原等刺激因素后1-2周内就出现典型的急性湿疹表现,如迅速出现红斑、丘疹、水疱等。
慢性湿疹:病程较长,常由急性湿疹迁延不愈发展而来,一般病程可达数月甚至数年。其发病过程相对缓慢,是一个逐渐发展、反复发作的过程,皮肤在长期的炎症刺激下逐渐发生病理改变。
二、皮肤表现方面
急性湿疹:
皮疹形态多样,多为红斑基础上的密集小丘疹、丘疱疹,严重时可出现水疱,水疱破裂后可形成糜烂、渗出,边界一般不太清楚。例如,在手背等部位,可先出现弥漫性红斑,随后迅速出现很多小的丘疹,搔抓后容易出现渗出情况。
好发于头面部、耳后、四肢远端、阴囊等部位,对称分布较为常见。
慢性湿疹:
皮肤表现为皮肤增厚、浸润,表面粗糙,纹理加深,可出现苔藓样变,皮肤颜色呈暗红或褐色,色素沉着较为明显。皮疹多为局限性,边界相对清楚。例如,小腿部位的慢性湿疹,皮肤会明显增厚,变得粗糙,像皮革一样。
好发于手、足、小腿、肘窝、股部、乳房、外阴、肛门等部位,同样可对称分布,但相对急性湿疹来说,局限性的慢性湿疹更为多见。
三、症状表现方面
急性湿疹:瘙痒症状较为剧烈,患者往往难以忍受,会不自觉地搔抓,搔抓后可能会导致症状加重,出现渗出等情况。
慢性湿疹:瘙痒程度相对急性湿疹可能稍轻,但也是阵发性剧烈瘙痒,由于皮肤增厚等改变,搔抓后可能更容易引起皮肤破损等情况。
四、发病原因及相关因素方面
急性湿疹:
多与外部因素刺激密切相关,如接触过敏原(花粉、某些化学物质等)、食用易过敏食物(海鲜等)、环境潮湿等。例如,接触某些植物花粉后,在接触部位迅速出现急性湿疹表现。
年龄方面,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儿童由于皮肤屏障功能相对较弱,接触过敏原等刺激后更易发生急性湿疹。性别差异不明显,生活方式上,接触过敏原机会多的人群(如从事化工行业接触化学物质较多的人等)更易患急性湿疹。
慢性湿疹:
可由急性湿疹迁延不愈发展而来,也与内部因素有关,如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失调、精神紧张等。例如,患有慢性胆囊炎的患者可能更容易出现慢性湿疹。
年龄方面,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成年人相对更易因长期的内部或外部因素影响发展为慢性湿疹。性别差异不明显,生活方式上,长期精神紧张、有慢性基础疾病的人群更易患慢性湿疹。
五、治疗原则方面
急性湿疹:
治疗以清热利湿止痒等为原则,首先要避免进一步的刺激因素,如远离过敏原等。局部治疗根据皮疹状态,若有渗出可先用3%硼酸溶液等进行湿敷;若无渗出可使用糖皮质激素霜剂等。例如,渗出明显时用硼酸溶液湿敷可以减轻渗出症状。
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选择温和、适合儿童的外用药物,且要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减少搔抓。
慢性湿疹:
治疗以修复皮肤屏障、止痒、抗炎为主。局部治疗可选用强效的糖皮质激素软膏等,但要注意使用方法和疗程,避免长期大面积使用导致不良反应。也可使用保湿剂来修复皮肤屏障。例如,使用尿素乳膏等保湿剂帮助修复皮肤屏障。
对于成年患者,要注意积极寻找并治疗潜在的内部疾病,调整生活方式,保持心情舒畅等。特殊人群如老年人,使用药物时要更谨慎,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同时要注意皮肤保湿,因为老年人皮肤本身相对干燥,更需要加强保湿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