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是口腔颌面部常见疾病,好发于20-40岁青壮年,女性略高,病因复杂,包括精神心理、咬合、关节负荷过重、解剖等因素,临床表现有关节区疼痛、弹响、下颌运动障碍,诊断靠临床检查和影像学,治疗有保守和手术,预防需保持良好精神、纠正不良咀嚼习惯等。
病因分析
精神心理因素: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状态可能诱发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例如,当人处于持续的精神压力下时,会不自觉地出现咀嚼肌紧张,进而影响颞下颌关节的正常功能。研究表明,约有三分之一的患者存在明显的精神心理应激因素,如生活事件导致的情绪波动等。
咬合因素:咬合关系紊乱是常见病因之一。牙齿的错位、缺失、过度磨损等情况会破坏正常的咬合关系,使得颞下颌关节在咀嚼和运动过程中承受异常的应力,长期如此容易引发关节紊乱。比如,牙齿过度磨损导致垂直距离降低,会改变颞下颌关节的正常解剖关系,从而诱发疾病。
关节负荷过重:长期偏侧咀嚼、夜磨牙、紧咬牙等不良习惯会使颞下颌关节承受过重的负荷。偏侧咀嚼会造成两侧咀嚼肌发育不均衡,关节受力不均;夜磨牙和紧咬牙则会使关节长时间处于紧张收缩状态,增加关节的磨损和负担,进而引发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
关节解剖因素:个体的颞下颌关节解剖结构存在差异,例如关节盘位置异常、关节窝形态异常等,这些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解剖结构问题可能使关节更容易发生紊乱。部分人群天生存在关节盘可复性移位等情况,在一些诱因作用下就容易发病。
临床表现
关节区疼痛:疼痛部位主要在颞下颌关节区及其周围,可呈钝痛,疼痛程度不一,有的患者仅在咀嚼时稍有不适,有的则疼痛较为剧烈,影响进食和日常生活。疼痛可放射至耳部、头部等部位,在开口、咀嚼等运动时疼痛可能加重。
关节弹响:在张口或闭口运动时,关节可出现弹响,可为清脆的单声弹响,也可为破碎的多声弹响。弹响的产生是由于关节盘、髁突、关节窝之间的异常运动和摩擦所致。例如,关节盘移位时,在开口运动过程中,移位的关节盘恢复正常位置时可能产生弹响。
下颌运动障碍:表现为开口度异常(过大或过小)、开口型异常(偏斜或歪曲)等。患者可能出现张口困难,无法正常开口到正常范围,或者开口时下颌偏向一侧等情况。例如,有的患者开口度明显减小,只能张开很小的口,影响进食和言语功能。
诊断方法
临床检查:医生会通过视诊观察面部两侧是否对称、下颌运动时的情况等;触诊检查颞下颌关节区有无压痛、关节运动时的感觉等;听诊可了解关节运动时是否有异常声音。
影像学检查:常用的有X线检查,可观察关节骨质的改变,如有无骨质增生、破坏等;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关节骨质结构及关节盘等软组织结构的情况;磁共振成像(MRI)则对关节盘、肌肉等软组织的显示更为敏感,能准确判断关节盘的位置、形态等情况,是目前诊断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较为重要的影像学手段。
治疗与预防
治疗: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等。保守治疗主要有物理治疗(如热敷、红外线照射、超短波治疗等,通过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咬合板治疗(通过佩戴咬合板调整咬合关系,减轻关节负荷)、药物治疗(可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缓解疼痛,但需谨慎使用,尤其注意儿童等特殊人群的用药禁忌)等。手术治疗一般是在保守治疗无效时考虑,如关节盘复位术等。
预防: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避免长期精神紧张;纠正不良的咀嚼习惯,如避免偏侧咀嚼、夜磨牙等;注意口腔卫生,及时治疗牙齿疾病,维持正常的咬合关系;避免过度张口,如打哈欠时注意保护下颌等。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家长要注意引导其养成良好的口腔习惯,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导致颞下颌关节紊乱的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