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鱼鳞皮肤病
鱼鳞皮肤病是常见遗传性皮肤角化障碍性疾病,旧称鱼鳞癣、中医称蛇皮癣,特征是皮肤干燥伴鱼鳞状脱屑。病因与遗传及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分化异常有关,临床表现分寻常型等多种类型,诊断靠临床表现等,需与获得性等疾病鉴别,治疗无根治法,对症治疗,护理要保湿、注意穿着等并关注心理。
一、定义
鱼鳞皮肤病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皮肤角化障碍性疾病,旧称鱼鳞癣,中医称蛇皮癣。其主要特征是皮肤干燥,伴有鱼鳞状脱屑。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1.遗传因素:多数类型的鱼鳞皮肤病与遗传有关,例如寻常型鱼鳞皮肤病主要是由1q21-q24染色体上的角蛋白1(KRT1)和角蛋白10(KRT10)基因突变引起;性连锁隐性鱼鳞皮肤病是由类固醇硫酸酯酶(STS)基因缺失或突变导致。遗传方式多样,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连锁遗传等。
2.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和分化异常:正常情况下,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有严格的调控机制,而在鱼鳞皮肤病患者中,这种调控机制出现紊乱,导致角质层细胞过度增生和脱落,形成鱼鳞状的皮损。例如,在寻常型鱼鳞皮肤病中,角质层中丝聚合蛋白减少,使得角质层水分保持能力下降,皮肤更加干燥。
三、临床表现
1.寻常型鱼鳞皮肤病:最为常见,多在出生后数月开始发病,青春期达到高峰。表现为皮肤干燥、粗糙,伴有菱形或多角形的鳞屑,外观如鱼鳞状或蛇皮状,以四肢伸侧尤其小腿较为明显,重者可波及全身。一般无自觉症状,或仅有轻微瘙痒。
2.性连锁隐性鱼鳞皮肤病:较少见,仅发生于男性。出生时或生后不久发病,皮损广泛,累及全身,鳞屑大而显著,呈黄褐色或黑色大片鱼鳞状,皮肤干燥粗糙,可伴有掌跖角化、眼睑外翻等表现。
3.板层状鱼鳞皮肤病:出生时即发病,全身覆盖一层广泛的火棉胶状膜,数日后该膜脱落,皮肤呈广泛弥漫性红斑,上有灰白色或灰褐色多角形或菱形大片鳞屑,中央粘着,边缘游离。掌跖角化过度,病程缓慢,可终生存在,至成年期红皮症可减轻,但鳞屑仍存在。
4.先天性大疱性鱼鳞皮肤病样红皮病:出生时即有皮肤发红、增厚,随后出现大疱,疱壁薄,尼氏征阳性,愈后可遗留萎缩性瘢痕和粟丘疹。在四肢屈侧和皱襞处鳞屑较厚,为疣状。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如典型的鱼鳞状皮损、家族遗传史等进行诊断。必要时可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寻常型鱼鳞皮肤病的组织病理表现为角质层增厚,颗粒层变薄或消失;性连锁隐性鱼鳞皮肤病可见角质层增厚,表皮突延长,真皮上部有慢性炎症细胞浸润等。
2.鉴别诊断:需与获得性鱼鳞皮肤病相鉴别,获得性鱼鳞皮肤病可继发于其他疾病(如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其发病年龄较晚,多伴有基础疾病的相应表现,且一般无家族遗传史。此外,还需与毛发红糠疹、鳞状细胞癌等疾病鉴别,毛发红糠疹的皮损为毛囊性坚硬的小丘疹,顶端有角质栓,常伴有掌跖角化过度;鳞状细胞癌多有溃疡、结节等表现,组织病理可明确区分。
五、治疗与护理
1.治疗:目前尚无根治方法,主要是对症治疗,以缓解症状、增加角质层含水量和促进正常角化。常用的药物有外用保湿剂(如甘油、尿素霜等),可保持皮肤湿润;外用维A酸类药物(如维A酸乳膏),可调节角质形成细胞的分化;病情严重者可口服维A酸类药物,但此类药物有一定的副作用,需在医生严格指导下使用。
2.护理:患者应注意皮肤保湿,洗澡时避免使用过烫的水,避免过度搓洗,洗澡后及时涂抹保湿剂。日常生活中应穿着宽松、柔软的衣物,减少对皮肤的刺激。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皮肤护理,防止皮肤破损,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感染。同时,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由于鱼鳞皮肤病可能影响外观,容易给患者尤其是儿童带来心理压力,应给予心理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