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迷走性晕厥是常见晕厥类型,由刺激经迷走神经介导反射致内脏和肌肉小血管扩张、心动过缓,引发血压下降、脑灌注不足致短暂意识丧失;发病机制包括神经反射机制(受多种因素影响致迷走神经兴奋、血流动力学改变)和血流动力学改变;临床表现有前驱症状(不同人群表现不同)和晕厥发作(意识丧失短时间可恢复);诊断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如心电图、倾斜试验);治疗原则是去除诱因防受伤,多先非药物治疗,预防需生活方式调整和识别避免诱因。
一、定义
血管迷走性晕厥是一种常见的晕厥类型,是由于各种刺激通过迷走神经介导反射,导致内脏和肌肉小血管扩张及心动过缓,进而引起血压下降、脑灌注不足,从而出现的短暂性意识丧失。
二、发病机制
1.神经反射机制:当人体受到某些刺激时,比如疼痛、恐惧、紧张、长时间站立等,会激活体内的迷走神经反射。迷走神经兴奋后会释放乙酰胆碱等神经递质,引起心脏的窦房结功能受到抑制,出现心动过缓,同时外周血管扩张,导致血压降低。对于儿童来说,其自主神经调节功能尚不完善,相对更容易发生血管迷走性晕厥;而老年人可能由于存在基础疾病等因素,也可能成为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易发人群。女性在月经周期、妊娠等特殊生理阶段,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自主神经功能,也可能增加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发生风险。有家族史的人群,遗传因素可能在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发病中起到一定作用。
2.血流动力学改变:外周血管扩张使回心血量减少,心脏输出量降低,进而导致脑供血不足,引发晕厥。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时间站立、过度疲劳、饥饿等情况都可能诱发血管迷走性晕厥,因为这些因素会加重身体的应激状态,促使迷走神经反射更容易被触发。
三、临床表现
1.前驱症状:在晕厥发生前,患者可能会出现头晕、恶心、面色苍白、出汗、视物模糊等前驱症状。例如,长时间站立后可能先感到头晕不适,接着出现面色改变和出汗等表现。儿童在发生血管迷走性晕厥前,可能表现为精神萎靡、打哈欠等不太典型的前驱症状;老年患者可能前驱症状相对不明显,但一旦发生晕厥,可能跌倒受伤的风险更高。
2.晕厥发作:随后患者会出现意识丧失,持续时间一般较短,通常数秒至数分钟即可自行恢复。恢复后可能会有乏力、嗜睡等不适感觉。
四、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晕厥发作情况,包括发作的诱因、前驱症状、发作时的表现以及恢复情况等。比如了解患者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晕厥的,发作前有没有明显的刺激因素等。对于儿童,要询问家长相关的发作细节;对于老年患者,要结合其基础疾病等情况综合判断。
2.体格检查: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心率、血压、神经系统检查等。在发作间歇期,可能心率、血压等无明显异常,但在发作时可能会出现心动过缓、血压下降等情况。
3.辅助检查:可能会进行心电图检查,观察发作时或发作间歇期的心脏电活动情况,看是否存在心动过缓等异常;还可能进行倾斜试验等特殊检查来辅助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倾斜试验是通过改变身体的体位,诱发类似晕厥的症状来帮助明确诊断。
五、治疗与预防
1.治疗原则:主要是去除诱因,防止晕厥发作时受伤。一般首先采用非药物治疗,如避免长时间站立、避免过度疲劳、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等。对于一些频繁发作且症状较严重的患者,可能会考虑药物治疗等,但药物使用需谨慎评估。
2.预防措施:
生活方式调整: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饥饿,长时间站立时可适当活动下肢,促进血液循环。对于儿童,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和合理的饮食,避免精神过度紧张;老年患者要注意避免突然改变体位等。
识别和避免诱因:患者要了解自己的诱发因素,尽量避免接触。比如有明确因疼痛诱发的患者,要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疼痛刺激等。
血管迷走性晕厥是一种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的临床综合征,通过对其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防治等方面的了解,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和应对该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