龋齿是牙齿硬组织在细菌等多种因素影响下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的疾病,病因包括细菌、饮食、宿主、时间因素,初期表现为牙齿白垩色斑块,进展期有龋洞及相应刺激敏感或疼痛症状,晚期可累及牙髓、根尖周致剧烈疼痛等,预防需口腔卫生维护、饮食控制、定期检查,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及应对方式,儿童需家长助力护理,老年人易嵌塞食物等需注意清洁修复,特殊病史人群要控血糖保口腔卫生。
一、病因
1.细菌因素:主要的致龋菌有变形链球菌等。这些细菌会利用食物中的糖分产生酸性物质,酸性物质长时间作用于牙齿,会使牙齿硬组织中的矿物质溶解,从而破坏牙齿结构。例如,当口腔内存在变形链球菌时,若摄入含糖食物,细菌分解糖产生乳酸等酸,就会逐渐侵蚀牙齿。
2.饮食因素:富含糖类的食物是龋齿发生的重要因素。过多食用糖果、饼干、蛋糕等含糖量高的食物,会为口腔内的致龋菌提供充足的糖分来源,增加龋齿发生的风险。比如,儿童经常大量食用糖果,患龋齿的几率会明显升高。
3.宿主因素:牙齿的形态、结构、矿化程度等自身状况与龋齿的发生有关。如果牙齿排列不整齐,容易残留食物残渣,难以清洁,就容易发生龋齿;牙齿矿化程度低的人,相对更易被酸侵蚀导致龋齿。
4.时间因素:龋齿的形成是一个慢性过程,细菌对牙齿硬组织的破坏需要一定时间。如果口腔卫生维护不佳,细菌作用时间较长,就会逐渐造成牙齿硬组织的破坏。
二、临床表现
1.初期表现:牙齿表面可能会出现白垩色斑块,这是因为牙齿硬组织中的矿物质开始流失。此时患者一般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或者仅有轻微的酸甜刺激敏感,但往往容易被忽视。例如,儿童牙齿刚出现白垩色斑块时,可能没有疼痛等明显不适,家长容易忽略口腔检查。
2.进展期表现:随着病情发展,牙齿表面会形成龋洞。龋洞较浅时,患者可能对冷、热、酸、甜等刺激敏感,刺激去除后症状立即消失;当龋洞较深,接近牙髓时,患者对刺激的反应会加重,进食时食物嵌入龋洞可能会引起疼痛。比如,龋洞接近牙髓的患者,吃冷的食物时会感觉疼痛明显。
3.晚期表现:如果龋齿进一步发展,累及牙髓,会引起牙髓炎,出现自发痛、夜间痛等剧烈疼痛症状;若牙髓炎未得到及时治疗,感染会向根尖周组织蔓延,引起根尖周炎,导致牙齿咬合痛、根尖部牙龈肿胀等症状。
三、预防措施
1.口腔卫生维护:
刷牙:早晚正确刷牙是保持口腔清洁的重要方法。儿童应在家长帮助下刷牙,选择适合儿童的软毛牙刷,使用含氟牙膏,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2分钟。比如,3-6岁儿童刷牙时,家长要协助保证刷牙的效果,每天早晚各刷一次。
使用牙线:对于牙齿排列紧密的人群,使用牙线可以清除牙齿邻面的食物残渣和菌斑。成年人可以每天使用牙线清洁牙齿邻面,预防邻面龋齿的发生。
2.饮食控制:减少含糖食物的摄入,控制进食次数。家长要引导儿童少吃糖果、巧克力等零食,多吃蔬菜水果等健康食物。例如,限制儿童每天喝含糖饮料的次数,用白开水或牛奶代替含糖饮料。
3.定期口腔检查:定期到口腔科进行检查,一般每6-12个月进行一次口腔检查,以便早期发现龋齿并及时治疗。儿童应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及时发现牙齿发育和龋齿相关问题。
四、不同人群的特点及应对
1.儿童:儿童的口腔卫生意识较弱,家长要承担起监督和帮助儿童口腔护理的责任。儿童的牙齿正在发育阶段,更易患龋齿,要特别注意预防。比如,儿童在换牙期,更要关注牙齿的清洁和健康,及时发现乳牙龋齿并处理,避免影响恒牙的发育。
2.老年人:老年人由于牙龈萎缩、牙齿磨损等原因,牙缝增大,容易嵌塞食物,且口腔自洁能力下降,患龋齿的风险增加。老年人要注意保持口腔清洁,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及时修复缺失牙齿,维护口腔健康。
3.特殊病史人群:患有糖尿病等疾病的人群,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时,口腔内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更容易患龋齿。这类人群除了常规的口腔预防措施外,还要严格控制血糖,保持口腔卫生,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