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下淋巴结异常疼痛等表现可由感染性因素和非感染性因素引起。感染性因素包括口腔颌面部感染(牙龈炎、牙周炎、根尖周炎、扁桃体炎等)及头颈部其他感染(耳部感染、面部皮肤感染等);非感染性因素包括免疫系统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等)和肿瘤性因素(恶性淋巴瘤、转移癌等)。
一、感染性因素
(一)口腔颌面部感染
1.牙龈炎:常因口腔卫生不良,牙菌斑、牙结石堆积,细菌滋生引发牙龈炎症,炎症可波及颌下淋巴结。例如,长期不认真刷牙、使用牙线等,导致牙龈组织持续受细菌刺激,炎症扩散至颌下淋巴结,引起淋巴结痛。青少年及成年人因口腔清洁习惯不佳等因素易患,儿童若口腔卫生差也可能出现。
2.牙周炎:牙周组织的慢性炎症,致病菌如牙龈卟啉单胞菌等可经淋巴途径累及颌下淋巴结。牙周炎患者牙周袋内有大量细菌及毒素,炎症因子通过淋巴管引流至颌下淋巴结,使其出现疼痛、肿大等表现。成年人中牙周炎患病率较高,不良的口腔卫生、吸烟等生活方式会增加患病风险,进而影响颌下淋巴结。
3.根尖周炎:牙齿根尖部的炎症,多由龋齿未及时治疗发展而来,细菌感染扩散至根尖周组织,然后波及颌下淋巴结。比如,龋齿导致牙髓感染,进一步蔓延至根尖周,炎症刺激周围淋巴结,引发颌下淋巴结痛。各年龄段均可发生,儿童若有龋齿未及时处理,根尖周炎发生率增加,进而影响颌下淋巴结。
4.扁桃体炎:腭扁桃体的炎症,溶血性链球菌等致病菌感染后,炎症可通过淋巴系统累及颌下淋巴结。扁桃体炎发作时,局部炎症反应产生的物质经淋巴管到达颌下淋巴结,引起淋巴结疼痛。儿童扁桃体相对较大,易患扁桃体炎,进而影响颌下淋巴结;成年人免疫力下降等情况也可诱发扁桃体炎累及颌下淋巴结。
(二)头颈部其他感染
1.耳部感染:如中耳炎,细菌感染中耳后,炎症可通过淋巴管传播至颌下淋巴结。中耳炎患者中耳内有炎症病灶,细菌及毒素随淋巴液引流至颌下淋巴结,导致淋巴结痛。儿童由于咽鼓管短而宽,平卧位吃奶等易患中耳炎,从而累及颌下淋巴结;成年人中耳炎多因上呼吸道感染等引发,也可导致颌下淋巴结受累。
2.面部皮肤感染:面部皮肤的疖、痈等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可经淋巴引流至颌下淋巴结。例如,面部疖肿,局部细菌感染后,炎症沿淋巴管扩散到颌下淋巴结,引起淋巴结疼痛、肿大。任何人面部皮肤有破损且未及时处理时,都可能发生皮肤感染并累及颌下淋巴结,儿童皮肤屏障功能相对较弱,更需注意面部皮肤清洁。
二、非感染性因素
(一)免疫系统疾病
1.系统性红斑狼疮:自身免疫性疾病,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组织,可累及淋巴结,包括颌下淋巴结。其发病机制与自身抗体产生、免疫复合物沉积等有关,患者体内异常的免疫反应导致颌下淋巴结出现疼痛等表现。多见于育龄女性,发病与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相关,生活方式中长期紫外线暴露等可能诱发疾病,进而影响颌下淋巴结。
2.干燥综合征:主要累及外分泌腺体的自身免疫病,可出现淋巴结肿大、疼痛,包括颌下淋巴结。患者唾液腺、泪腺等外分泌腺体受免疫攻击,同时淋巴结也可能受到免疫损伤,导致颌下淋巴结痛。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发病与遗传、感染等因素有关,生活方式中不注意保湿等可能影响病情,进而影响颌下淋巴结状况。
(二)肿瘤性因素
1.恶性淋巴瘤:原发于淋巴结和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可表现为颌下淋巴结痛、肿大。淋巴瘤的发生与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异常有关,肿瘤细胞侵犯颌下淋巴结时,引起淋巴结疼痛等症状。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儿童及青壮年也有一定发病率,发病与遗传、病毒感染等因素相关,生活方式中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等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2.转移癌: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转移至颌下淋巴结,也会导致淋巴结痛。例如,口腔癌、鼻咽癌等原发肿瘤可转移至颌下淋巴结,肿瘤细胞在淋巴结内增殖,压迫周围组织及神经,引起疼痛。中老年人相对更易发生转移癌累及颌下淋巴结的情况,有原发肿瘤病史的人群需密切关注颌下淋巴结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