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牙的发生与神经、咬合、全身及心理等多种因素相关。神经因素中中枢神经递质失衡及大脑皮质功能紊乱可致磨牙;咬合因素里牙合因素异常和咬合干扰会引发磨牙;全身因素包含肠道寄生虫感染、内分泌紊乱、遗传因素等可导致磨牙;心理因素中精神紧张焦虑、情绪波动也会增加磨牙风险。
一、神经因素
(一)中枢神经递质失衡
大脑中的一些神经递质在睡眠-觉醒周期中起重要调节作用,当这些神经递质失衡时可能导致磨牙。例如,多巴胺系统与运动控制相关,有研究表明多巴胺代谢异常可能参与磨牙的发生机制。在儿童群体中,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相对更容易出现神经递质调节不稳定的情况,从而增加磨牙的风险;而成年人如果长期精神压力大等因素影响神经递质平衡,也可能引发磨牙。
(二)大脑皮质功能紊乱
睡眠过程中大脑皮质部分区域仍处于活跃状态,比如在浅睡眠阶段,大脑对下颌肌肉的控制出现异常,使得咀嚼肌不自主收缩,进而导致磨牙。对于有熬夜、作息不规律生活方式的人群,大脑皮质功能紊乱的概率增加,更易出现晚上睡觉磨牙的情况;而患有神经系统疾病如癫痫等病史的人群,本身神经系统存在异常,大脑皮质功能紊乱的可能性更高,磨牙发生的风险也相应提高。
二、咬合因素
(一)牙合因素
牙齿的咬合关系不正常是导致磨牙的常见原因之一。例如,牙齿缺失、牙齿过长、牙齿排列不齐等情况会破坏正常的咬合关系,使得咀嚼肌在睡眠中为了调整咬合而出现不自主收缩,引起磨牙。在儿童换牙期,牙合因素的变化较为常见,如果此时口腔不良习惯未及时纠正,很容易引发咬合关系紊乱进而导致磨牙;对于成年人,如果有长期偏侧咀嚼等不良习惯,也会逐渐造成咬合不平衡,增加磨牙的发生几率。
(二)咬合干扰
口腔内存在的咬合干扰点会刺激牙周膜中的本体感受器,传入大脑后引起咀嚼肌反射性收缩,从而导致磨牙。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牙齿磨损等情况增多,容易出现咬合干扰,相对更易发生磨牙;妊娠期女性由于体内激素变化等因素,可能会出现牙齿相关的一些变化,若原本存在咬合干扰,也可能在孕期或产后出现磨牙情况。
三、全身因素
(一)肠道寄生虫感染
肠道内寄生虫如蛔虫等感染可能会引起磨牙。寄生虫在肠道内活动时会产生一些毒素或代谢产物,刺激神经,导致咀嚼肌兴奋收缩。儿童由于卫生习惯相对较差,更容易受到肠道寄生虫感染,所以儿童磨牙中因肠道寄生虫感染导致的情况较为常见;而成年人如果有不注意饮食卫生等情况,也可能感染肠道寄生虫引发磨牙。
(二)内分泌紊乱
内分泌系统的变化也与磨牙有关。例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机体代谢加快,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容易出现磨牙现象。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体内激素水平波动较大,可能会影响内分泌平衡,从而增加磨牙的发生风险;患有内分泌疾病如糖尿病等病史的人群,内分泌紊乱的情况相对常见,也更易出现晚上睡觉磨牙的情况。
(三)遗传因素
磨牙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如果家族中有磨牙的遗传史,那么个体发生磨牙的概率可能会增加。遗传因素可能通过影响神经调节、咬合等多种途径参与磨牙的发生。对于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需要更加关注自身口腔及全身健康状况,采取相应措施预防磨牙的发生。
四、心理因素
(一)精神紧张与焦虑
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焦虑状态下的人,在睡眠时大脑皮质仍处于相对兴奋状态,容易引发咀嚼肌不自主收缩导致磨牙。现代社会中,工作压力大、学习负担重的人群,如上班族、学生等,更容易出现精神紧张焦虑的情况,从而增加磨牙的发生几率;对于老年人,如果面临生活中的重大变故等情况,也可能出现精神紧张焦虑,进而导致磨牙。
(二)情绪波动
情绪的剧烈波动,如愤怒、抑郁等,会影响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进而可能导致磨牙。例如,长期处于抑郁状态的人,其神经内分泌系统会发生改变,影响到咀嚼肌的正常功能,引发磨牙。女性相对男性可能在情绪波动方面更为敏感,尤其是在生理期、孕期等特殊时期,情绪波动较大时更易出现磨牙情况。